0023 拉生意(2 / 2)

喵? 浮遊的蜉蝣 3704 字 9個月前

“白得一份禮物當然開心啊。我要是得到了範財神的贈送,我起碼也能開心到下一次進情緒場時。”

“貓啊,這禮物不是光讓你看著玩的,你得學習。爭取建出一個巨大的隨身倉庫來。好像還沒哪個員工擁有這個技能。”

侯卞:“為什麼?隨身倉庫不是很方便嗎?”

顧客們:

“是很方便,所以空間類技能和隨身帶特定東西的技能出現得不少。但後者是隻能保證某件武器,或者某件對自己特彆珍貴的東西一定會緊緊與自己連在一起,無論如何也不會丟失;而前者的發展方向就多了,比如範財神這樣固定位置的店鋪,也比如能取代負司傳送服務的空間跳躍,還有構建空間牆當防禦罩什麼的。偏偏就是沒有隨意裝任何東西的空間小包。”

“最近似的應該是,先給自己選一個實體的倉庫,然後將這個倉庫的坐標與自己的空間力量綁在一起,接著自己便能遠距離從此倉庫中取放東西。比如無論自己身處負司內的任何坐標,都能從自己的宿舍取放東西。又比如進了情緒場後,先把用得上的物品藏在某特定地點,接著在這整個情緒場任務過程中都能從此地點取放東西。”

“但這個技能的限製是,在情緒場內碰不到負司內的東西,反之亦然,且在一個情緒場內也不能碰到另一個情緒場內的東西。”

“我們猜測,之所以沒出現永不離身的隨身倉庫,可能是因為負司員工對泛泛的的‘倉庫’‘隨身帶東西’沒有特彆感情,我們的感情總是指向特定的物品或者明確的坐標,而隻有當我們的情緒針對某特定且明確的念頭活躍到一定程度後,我們的情緒能量才能轉化為實在的技能。”

“大概隻有當我們熱愛的是隨身倉庫本身,而不是裡麵的東西時,我們才能造出真正意義上的隨身倉庫吧。”

範峨棧看著小絨毛說:“是的,我教給小絨毛的造小空間技術也是以它的一絲魂體——就是外顯看著像絨毛的那些——為基礎,將其內裡略微撐大,便得到了空間。是讓魂體內直接生出空間。”

侯卞:“這樣子不會有危險嗎?”

範峨棧:“理論上隻要不舒服了,隨時可以停止、隨時可以消去那些空間。那些空間可以看作小氣泡,小絨毛要是覺得撐得慌,把氣泡撓破就舒服了。我們在訓練用能量造東西,尤其讓造出的東西穩定時,非常困難,但要把造到一半的東西毀掉,那通常非常簡單,一個走神便完成了。”

侯卞還是擔憂:“把造在自己體內的東西弄破時,對自己不會造成傷害嗎?”

範峨棧:“哪個員工要是能‘不小心’以純能量的活動傷到自己,負司絕對會對他另眼相看。知道為什麼我們從情緒場回來時隻要還吊著一口氣,負司便能借用傳送通道輕鬆、低耗能地給我們把傷治好嗎?因為在負司的眼中,其實一個人就是一團能量,不存在什麼手腳頭心臟等的區彆,所有部件都是等價的能量,這團能量當被割開一點或者丟失一點,用工資能量填進去就完事了。負司的所謂治傷就是這麼簡單。”

範峨棧:“我們在情緒場中之所以會死亡,是因為在我們自己的意識中,我們還有核心內臟器官,我們還根深蒂固地相信腦袋爆了、心臟碎了、血流太多了,就是應該死去。這份相信作用在了我們的魂體上。當我們發現我們身受重傷時,我們絕望的情緒主導了我們的魂體,魂體失穩、破碎、消散、再不能成團,於是我們才死了。如果我們脫離了作為人類的自我認知,就是篤定哪怕自己隻剩一隻手完好,都能純靠能量補足魂體的其他部件,我們就很難死。”

範峨棧:“當然,缺失的魂體量越大,補起來的費用也越高昂。要是負司覺得你活過來後不能幫它賺回它救你的能量,它可能便不救你了。你自己既沒有技術又沒有能量來補魂體,過上一段時間,重傷後僅剩的一小團魂體也隻好完蛋。”

易昌雯:“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在負司裡,強大的秘訣是:不把自己當人?”

顧客:“是的,要把自己當能量。”

易昌雯:“負司這老板當得……真老板。”

顧客:“是啊,太稱職了。”

侯卞思索了一會兒,繼續對範峨棧說:“我不是想要質疑你啊,我就是不太能理清這裡麵的邏輯,所以還需要再問一下。既然員工相信自己的大腦等器官隻要損傷,自己便很可能要死亡,並因為這份相信而導致了自己實在的死亡或重傷,那麼如果員工在使用能量時不小心傷到了,或者自以為傷到了大腦,不就是給自己造成了重傷嗎?”

範峨棧:“我不僅賣實物,也賣情報。不過我的情報不是他人機密那類,而是負司老員工基本都知道的‘常識’。這些常識因為解釋起來特彆繁瑣,或者很多老員工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再或者部分老員工以為它們是了不得的資源,於是不會詳細解釋給新人聽。”

侯卞:“我想買這個有關能量不傷自己的常識。如果我買得起的話。在哪裡買?怎麼買?”

範峨棧:“在論壇裡搜‘有緣’,進去後找到非實物板塊,然後在搜索框裡輸入我剛才的那段敘述,把大體意思表達清楚了就行,然後你就能看到相應資料了。”

侯卞很快搜到。不過在他購買之前,旁邊的顧客插話:“不建議在新手時期花能量買這些知識。不是說這些知識或者常識不重要啊,而是,新手並不迫切需求它們。最好是等三場新手任務全結束,對情緒場、負司、情緒能量等都有了一定的親身體會後,再來研究這些理論層麵的東西。一方麵那時候理解這些更容易,另一方麵到時候手頭也寬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