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紛爭 以兵符換一命……(1 / 2)

還珠同人之畫魂 歆* 3411 字 10個月前

永璂隻睡了兩個時辰,便已經迫近早朝的時間。趁著早朝還未開始,大臣們已經上殿恭候之時,永璂命王喜秘密宣了和珅與綿憶入殿議事。

和珅與綿憶到了內殿,永璂假裝懶洋洋地說道:“朕殿裡有些外藩進貢的瓷器古玩上好,趁著還沒到早朝時間,不如兩位挑些回去,就當是朕的賞賜。”

“皇上,再有一炷香的時間就要上朝了,皇上還是先更衣吧。”王喜悉心勸著,然而永璂置若罔聞,依舊彎著眉玩弄玉器瓷器,對王喜說道:“你去燙一壺酒來,必須得滾燙了才能進上來。”

王喜咂摸著嘴不敢多說,極是無奈,綿憶見狀跟著永璂補了一句:“早起喝些熱酒對皇上的龍體也好。”如此一說,王喜隻得去了。

永璂趕緊將作了備注的簿子拿出來,將上麵的批語一一解說了一遍,三人圍在一起竊竊私語了好久,最後永璂腳一軟,跌坐在了龍椅上。

“皇上,皇上……”王喜正好碰著燙好的酒進來,見綿憶和和珅手忙腳亂扶著永璂上榻。王喜扔了酒壺,驚慌地跑出去宣太醫。

綿憶眼疾手快,一個跨步攔下王喜,麵上沉著,解釋著:“皇上隻是夜裡少眠,以至於體力不濟,無需勞師動眾,讓皇上歇息幾個時辰便好。”

王喜擔心著永璂,又怕耽誤上早朝。然而取消早朝事小,要是折損了龍體事大,王喜抉擇一番,隻好去金鑾宣告取消早朝。

這次換做和珅攔下他:“兵部還有些要事需同各位大臣商議,咱不勞王諳達去通告,等作了商議之後,自然讓他們各自散去。”

“哎,那就有勞王爺與和大人了。”王喜躬身謝過兩人,而後為永璂脫了靴子,放了羅帳便靜靜退出去。

綿憶與和珅記熟了備注上的內容,進了金鑾殿,裡麵等候早朝的官員都亂糟糟一片,見了綿憶才噤聲打千兒。和珅假意說道:“兵部軍餉告急,但是山東一邊洪災嚴重,戶部似乎也遞了折子,請求開國庫救災。軍乃國本,臣想著該是先請求皇上放軍餉,王爺覺著如何是好。”

“軍乃國本不假,但民亦為國之根基,國若無民,又何來軍士守護。依我的意思,和大人不如先讓出一半軍餉以作賑災之用,令派三萬軍士前去山東襄助除災,如此也可分得民餉。既解決了災情,也可令將士不至於為軍餉而有所煩擾。”

和珅點著頭說:“王爺的主意甚好。”兩人討論著兵部之事,其餘官員也都湊上來七嘴八舌,請求綿憶給出主意。綿憶聽了官員們原本所奏之事,一一舉了良策,又宣告了永璂不恙,便令他們退朝了。

十五不肯離開,故意唉聲歎氣:“前幾日聽聞皇上外出了,皇上今日又告病不上朝,連奏折也不批複,莫不是途中染了什麼隱疾吧。”

“大膽!你膽敢詛咒皇上。”綿憶雖說是晚輩,但到底比十五高了一爵,更何況是在朝上,綿憶自然無需忌憚。

十五也顧及著位分而不敢有所發作,心裡憋著一口氣,道了聲“不敢”,一扭頭就走了。綿憶為封住謠言,索性不多加言語。

後邊日複一日,總共半月之餘,永璂都稱病不朝。早間蒙頭而睡,夜裡悄悄批改奏折,還需擠出時間來悄悄宣召綿憶等人。

十五一黨總算安奈不住,煽動官員來傳播謠言:新君假意染疾,非勤政,損國基。

十五手裡握著一支鑲紅旗步兵,黨羽厄庫爾掌管鑲紅旗騎兵。論起兵力來雖不及綿憶和十二,但是鑲紅旗驍勇,若要勉力孤注一擲,也是有幾分勝算的。

十一冷眼瞧著十五的舉動,與此同時也洞察了十五一黨的心思,他隻作全然被蒙在鼓裡,等著歹人原形畢露。

然而,永璂的“病症”也是愈演愈烈,除了稱病不朝之外,就連朝臣也不接見。十五趁著朝中各人怨聲載道之際,秘密將鑲紅旗一軍調入京城。中秋那日宮中擺宴,永璂將兄弟朝臣都邀入宮中行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