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想,把現世和曆史放在一起的比較是否具有意義。
人幼時的世界都是奇妙且狹窄的,在思想上奇妙,在視線上狹窄。孩子關心的,是眼中所見,觸之可及。他們不會展望遙遠的未來,對過去的一切也一概不知,這時候,他們甚至沒有一種,叫做回憶的東西。
接著,孩子長大,曾經遙不可及的一切都浮於眼前。孩子們放下竹蜻蜓,拿起了筆;然後放下書本,拿起了手機。信息時代的空氣是僵硬的,無論再怎麼流動,能生存下來的也隻有人。當一天的工作結束,疲憊的人們要趕往下一棟樓廈裡的某個房間,腳步匆匆,神情淡然。隻是在某個環顧四下的瞬間,暖色的路燈變成了兒時溫柔的太陽,成群的車輛變成了漫山遍野的穗苗........於是,太多人抱著鬆脆的回憶痛哭,拚命的提及一些已經無法觸摸到一星半點的東西。
其實,我們正在接受的一切都是我們的經曆。我們看到的曆史都是已經無法還原的虛擬。在過去的日子裡熠熠生輝的其實是活人的臉色,而不是那些死的,不能動的東西。中年人留戀過去,他們的眼睛裡是塵土飛揚的操場,混亂的瘋跑還有親人的呼喚。而年長者漠視未來,他們手裡緊緊抓住的是灰白的相框還有清苦卻泛光的歲月。要知道,他們所經曆的那些日子,幫我們完成了所有青年人的前半段人生。
當代的學生,被指引著旁觀從前人的過去,把那些深刻的情懷提煉到自己的思想裡,然後學會銘記,我想這已足夠了,所有“如今不比過去”的言論都不必提起。在我們不曾經曆的那段曆史裡,那些素未謀麵的人們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國度裡最燦爛的文明,甚至成就了這片廣闊無垠的土地。我們知道這些,已然足夠。
試著往前想想,若我們不再留存於世,若我們成為曆史呢?幾百幾千年後,後人閱讀記載這個時代的書籍,我想大概也是有厚厚一本的。他們能讀到的是所有智能文化的起源,他們會知道是無數人才在和平歲月裡的居安思危創就了他們。到那時候,我們也將偉岸,我們也將譜寫未世所有青年人的前半段人生。我們都會成為,虛擬的存在。
於是我說,將現世與曆史放在一起是一件或有意義或無意義的一件事。若我們汲取,那便意義非凡;若我們比較,那便毫無意義。未來永遠是複雜係統裡不斷優化的那一塊程序,對於過去,銘記便好。所有我們正在接受的這些經曆,都是一塊一塊的生鐵,隻要仔細擦拭,平凡的日子也能散發出鋼一般的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