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生意 “你想過做那種生……(2 / 2)

美食錄 是一個菜包丫 3443 字 2024-03-30

趙二娘收回目光,裝作自己沒看出端倪,不動聲色笑道:“‘韶顏稚齒’,小郎君的名字起得好啊。”

林稚也笑:“謝謝二娘。”

這句誇獎他確實受得起。前世他在畢業典禮上喝多了,再一睜眼,就成了一千多年前與自己同名同姓的罪臣之子。

原身的父親林政威是前任太傅,位高權重,因意圖謀反而被抄家,官家感念幼子年歲尚小,便放其一條生路,安置於慈幼局。

可惜原身身嬌肉貴,受不住清貧生活的磋磨,十歲那年便撒手人寰,換成了林稚這個倒黴蛋。

這具身體太弱,在他的有意調養下才好了不少,但還是在慈幼局多養了一年多才出來謀生。

距離他初到異朝,已經過去整整十年了。

“林小郎君,跟你介紹一下,咱家店裡的客舍分為兩種,一種帶小廚房,一種不帶,相應的價錢嘛也有所不同,帶小廚房的要稍貴一些。你打算住哪個?”

從紛繁往事回過神來,林稚眼睛一亮,半點沒猶豫:“要一間帶小廚房的。”

帶小廚房的屋子租金稍貴,但可以自己買食材生火做飯,總算賬下來,還是比一日三餐在外買吃食要劃算不少。

付過銀錢,趙二娘帶他去看房間。

屋子不大,拾掇得很乾淨,再加上那間解決了眼前燃眉之急的小廚房,林稚覺得很滿意。

趙二娘走後,他卸下肩膀上的包袱,簡單收拾一番過後,出門買些東西。

正值中午,小小的旅店迎來了今日第一波客流高峰,店內沒有其他小廝,趙二娘前頭排起了不長不短的隊伍,她正握著筆,挨個給客人們登記入住。衝她略一點頭,林稚轉身走出去。

正午的臨安城更是熱鬨非凡,不說彆的,光是小吃攤就多了起來,熬肉、乾脯、鱔魚包子,還有旋煎羊白腸、抹臟紅絲、盤兔、辣腳子、薑辣蘿卜……

聽慈幼局的李局長說,若是在夏天,還能吃到清涼的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等等。

林稚成功地把自己看餓了。

正好路過一個賣羊肉饅頭的小販,他斥五文巨資買下一個,拿在手裡邊吃邊轉悠。

本朝人的飲食概念自成一派,把饅頭稱作“炊餅”,把燒餅稱作“胡餅”,把餃子稱作“餛飩”,他現在手裡拿著的這個,其實就是後世的包子。

林稚剛穿過來時在稱呼上鬨了不少笑話,害得他好長一段時間不敢隨意開口,生怕又說錯什麼,叫人看出殼子裡麵已經換了人。

好在和他一起生活的人,都是一些比年僅十歲的他還要小的小豆丁,和他們的童言無忌相比,他那些口誤就算不得什麼了。

轉轉悠悠,來到一處豬肉攤,林稚問:“請問豬肉怎麼賣?”

賣豬肉的是個皮膚黝黑的年輕小夥兒,正聚精會神地翻看手中的話本,那副專注的模樣,讓林稚聯想到前世隨處可見玩手機的低頭族們。

小販頭也不抬地道:“三十文一斤。”

在本朝,一斤算十六兩。如此平攤下來,一兩豬肉還不到兩文錢。林稚想了想:“麻煩給我來半斤。”

本朝人並不愛吃豬肉,就連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先生都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再加上朝廷嚴令禁止宰殺耕牛的政策,羊肉成為本朝的肉類至尊,成為招待賓客的上乘之物,豬肉卻是無人問津。

林稚倒是不挑,豬肉牛肉羊肉都可入口,來買豬肉不過是因為價格便宜。

一聽他隻買半斤,小販漫不經心放下手中話本,抬起頭時卻愣了一愣,好幾秒後才拿刀切起豬肉。

他邊切豬肉邊尋思:“這人長得挺好看,卻啃著饅頭,又買了最便宜的肉,還隻買半斤,估計家境不是太好,不如……”

切完豬肉,拿出一截細繩紮緊捆好,小販將肉推過去,半是好心半是輕佻地建議:“這位小郎君,有沒有想過做那種生意?來錢快。”

林稚正專心致誌學習他庖丁解牛的手法,冷不防被這麼一問,一時沒反應過來,眼睛裡透露出迷茫:“什麼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