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彆在我這裡根本不叫事兒,我怎麼會害怕做女人。
“那為什麼你回避感情?抗拒親密關係?”
......
腦子有自己的思維網絡,立體,發達,連接迅速,自問自答。麵對問題,大腦自動整合關鍵詞,後台搜索人生經曆,模擬情感情境下的人際關係和反饋。身體好像隻是一副載具,主體意識既在其中又抽離其外。張山交出自主意識,任由大腦自己在短短幾秒鐘內跑了個三萬光年的馬拉鬆。最後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她害怕做女人。
眾所周知,自然界中動物的生存模式,就是幼崽模仿父母親的行為、學習生存技能,捕獵或躲避天敵。由於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家庭作為幼兒和青少年行為模式形成和發展的的初始和核心,決定了個體認識世界、觀察他人、發展自我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近年來網絡上的高頻關鍵詞,所謂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張山是個性格內向的人,獨處、喜靜,懶得說話、不愛搭理人,從小就有點兒不合群,少年時光的生活簡單平淡。因此,家庭矛盾的問題和衝突,就突顯得印象深刻、觸目驚心,像一顆深海炸彈,炸翻一片暗不見光的黑水域魚怪,麵目猙獰、齜牙咧嘴……這些暴力的記憶一直在張山的意識深處,形成一個真空的空間,被潛意識封存。偶爾破空而出,怒氣像罡風攜卷炙火,化成人類理智壓抑不住的戾氣。以至於作為一個心智已趨近成熟的成年人,在麵對如此暴露安全感的回憶時,很難保持心緒平靜。
張山努力平複心緒,一麵身臨其境的感受被壓製多年的受傷感受,一麵告訴自己不要被情緒左右,要保持清明的覺知,勉力轉化負能量,不要讓其滋長戾氣。張山腦中有個意識在警醒自己——戾氣會衝撞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