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集體利益化作“小利”之後,家庭的利益就被擺放在了最前,當家庭利益也被拆分之後,小利也不複存在,而個人利益為優先的時候,其實追求的東西是虛空的,因為集體利益存在於個人利益當中,而個人利益也一定符合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激發出的貪婪隻會滋生痛苦,但人本身的貪婪,是為了積累擴大集體利益。
群體數量擴大之後,集體利益的追求更多,而此時貪婪就會發揮作用,為首的最貪婪的那位,就會滋生出新的文化理念,貪婪與懶惰搭配,發生了進步的反應。於是小利的貪,轉化成了大利的貪,個人利益轉變為了集體利益。但集體利益一定符合個人利益的追求。人類在適應自然法則的同時,過於自信的頭腦以及世代的傳承,會逐漸消磨對自然的認知,以至於在前人知識的積累下,膨脹出過度的理所當然的安穩。
越是安穩的社會環境,越是保護的自然形態,就會引發出對自然認知的錯漏,把他人的智慧複製下來,而忘記了學習積累是需要理解、轉化,以及更改與修進的,連前人的智慧都無法理解的社會大部分形態,會造成社會的後退,於是當遺忘好奇心與學習興趣的時候,會將這些東西嫁接到虛無的追求之上,於是現代人總是誇大各種虛假的情感意識,而遺忘了真實。就像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每一環,都會隱藏在個體意識發展的成長中,學識的記載放在書籍裡,縮減了這種積累的時間,因而有了更往下的突破。
為了自我方便而想出愚化下一代的文化,而縮減了學識的生存空間,本質上其他人是否愚蠢,此事與自我無關,要切斷聯係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蠢人在暴走的同時,想要進步的人就會想到辦法,有時會發生最低損失的消耗,殘酷的自然環境,以及安穩的社會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隻要細看,這些都擺放在眼前,人類的生存習慣總是如此,因而被保護起來的愚蠢總是顯得令人厭惡。
大約是看了就想吐的程度。人類厭惡愚蠢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安穩的生活會因為愚蠢的言論,而顯得如此暴躁,但是愚蠢的人從不承認自己的蠢笨,而是乾脆以此為偽裝,自認一下自己的智慧,然後再以此來嘲笑他人的努力。樂於充當一個小醜供人取樂,隻要能在平穩生活中增添一絲新鮮有趣的事情,當彆人不願發生糾纏的時候,便無視他人的意願直衝上去,於是又開始對著所有人的鄙夷破口大罵,從不知道這樣的醜態並未被人記住。
隻有在衝上舞台的時候,才會有人多看一眼,然而當舞台的聚光燈打在另一邊的時候,又會想方設法地衝過去,想要更多的視線跟關注,明知出醜也無所謂的獲取著一些“小利”,而這樣的做法獲得的短期利益,也會在“小利”擴大化後,轉而損傷長期利益。這就是文化在發揮作用的同時,起到了反方向前行,混亂的出現在舞台上,引發了厭惡之後,便積累到了另一種關注度。落後於環境的人總以為抓住了時機,卻沒有發現變化產生後,環境已經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