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遣使朝議和 顯國威招萬國來賀^^……(2 / 2)

鬆讚乾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鬆讚乾布也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遣吐蕃貴族子弟來到長安國學學習。

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才,對吐蕃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了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方麵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到長足發展。

甚至可以說文成公主是中原文化融入藏地的先驅,她所發揮的作用不隻是在大唐一朝,從她之後的任何王朝都不會把藏地排除在外,藏地也因為內外的交流不再是與世隔絕的孤立存在,為之後各朝各代的大一統思想留下了引子,可謂是和親帶來的疆土。

以上都是後話,現階段對於李世民最重要的就是文成公主不但完成了她保證唐蕃和平的使命,在文成公主的才能之下還遠遠超出了這個簡單的任務,為皇帝做了更多的事情,讓皇帝可以毫無顧慮的解決高句麗的問題,最終在千古名君的路上走出重要一步,可以說文成公主功不可沒,這就是皇帝說的和親不隻是和親,也是戰爭的延續,這就是皇帝說的根據宗室女的才能嫁人,這就是選將,最終他把聰明的文成公主送到了吐蕃,證明了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卻也奪走了愛女高陽公主唯一的朋友。

以上也是題外話,因為一年的時間很長,文成公主在這一年對吐蕃風土人情的學習中,高陽也會時常陪著她一起學習,甚至還派人修建了一處吐蕃風格的處所幫助文成公主適應生活學習,她想知道文成以後是怎樣生活的,文成知道她的心意,也是儘量陪著自己的這個朋友,兩個人作為彼此唯一的朋友都是很珍惜這最後一年的時光。

俗話說好事成雙,在這一年的年半的時候,皇帝終於等到了來自遼東的好消息,在李道宗的固守之下,淵蓋蘇文寸功難立,進犯遼東的高句麗兵將士氣再而衰三而竭,高句麗王也趁機在朝堂對淵蓋蘇文發難,最終迫使淵蓋蘇文不得不退軍,因為現在是他的後方不穩了,他也需要回去在朝堂上穩固自己的地位,這就是軍事上的此消彼長。

但是高句麗王知道就算是淵蓋蘇文這一次戰事失利,自己也不可能完全是淵蓋蘇文的對手,畢竟他樹大根深,在朝堂上的勢力盤根交錯,高句麗王隻能在淵蓋蘇文身處前線的時候才會有一些脫離禁錮的空間,一旦淵蓋蘇文親身回到朝堂大概率還是會跟以前一樣被控製,這時的高句麗王不想再坐以待斃,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書信給了他一絲希望,之前因為兩國交惡並無書信往來,現在高句麗王看到了李世民在信中表達的善意,認為或許唐可以成為自己製衡淵蓋蘇文的一支力量,李世民想保持兩國和平的想法跟高句麗王可謂是不謀而合,因為高句麗王認為戰爭的獲益者隻會是掌握兵權的淵蓋蘇文,自己的命運最終隻會是淵蓋蘇文手中的傀儡,所以高句麗王也不想要戰爭,他也想要兩國保持和平,這樣沒有了戰爭,淵蓋蘇文的聲望就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弱,自己的王權就會慢慢回歸,這時的高句麗王沒有考慮李世民的書信到底是不是一個陷阱,是不是分化高句麗君臣關係的圖謀,因為這就是陽謀,高句麗王避無可避,他就算知道了也沒有辦法,再者高句麗王跟淵蓋蘇文有同樣的想法,那就是廢墟上建立的後唐算不了什麼,前隋都不是高句麗的對手更何況是唐承隋製的後唐呢?基於這樣自大的想法,高句麗王認為用唐來製衡淵蓋蘇文是最好的選擇。

此時帶著大軍走在回程路上的淵蓋蘇文也是一陣氣惱,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一些機會,高句麗王知道他的意圖,同樣他也明白高句麗王的想法,極致的權力之上那就沒有陰謀,隻會是雙方心知肚明的明牌,那是硬碰硬的權力對抗,在這一次的王和臣的對弈中算是自己先手落子,想要占得先機,擴大自己在棋盤上的優勢,隻是沒有預料到唐軍龜縮不出,自己也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落子的目的,那就是相當於走了一步廢棋,現在輪到高句麗王落子,而高句麗王則借助自己的這一步廢棋有了喘息的機會,一定程度上打壓了自己的攻勢,王和臣的攻守之勢異形。這就是棋局人生,一步錯就可能步步錯,還好自己還有足夠的優勢,現在隻需要重新落子穩固棋局。

在淵蓋蘇文回朝之後才是王和臣真正的交鋒,高句麗王決定了自己落下的棋子,那就是跟後唐議和,後唐,高句麗對於唐承隋製的嘲諷,君臣都是這樣的稱呼,在高句麗的朝堂上王黨和臣黨經過了激烈的交鋒,最終決定了局勢的上風下風,這一次高句麗王占據了上風,所以會派出使節到後唐商定議和之事,這也是唐朝皇帝李世民之前信中所寫,現在算是高句麗王對於唐朝皇帝的回應,淵蓋蘇文對於此事雖然不情願,但是也隻能無奈的咽下這口氣,暫時停止在這件事上麵的爭端,轉而想其他的辦法:高句麗王雖然決定了出使議和之事,但並不能完全掌控使節團的人選,這就是淵蓋蘇文的機會,他隻要稍微從中作梗就可以破壞這一次的議和,也就沒有必要明著跟高句麗王爭執,有時候想要達到目的並不需要明刀明槍。

就這樣一支由高句麗君臣衝突的形成的出使唐的使節團成行,雖然看起來是同屬於高句麗,但內在卻也是各懷鬼胎,各有目的,這就注定了這一次的出使不會一帆風順。

在高句麗議和的書信送到皇帝李世民手中的時候,李世民不由自主的笑了出來,他知道自己的計謀得逞了,高句麗君臣不和就是最好的證明,現在東線遼東邊境也算是穩定下來了,那自己就可以安心的籌備最終決戰了。

而對於高句麗的使節團李世民也不想放過,想要借著這件事來表現一下大唐的國威,想要從心理上給高句麗一些示威,於是皇上決定在高句麗的使節團到來之後召開大朝會,為此李世民特彆下聖旨把歸順於自己的所有異族都聚集到一起,突厥人,高昌人,吐穀渾人,還有西域四百餘國的那些王城,還有嶺南的諸王,甚至包括了接壤高句麗的新羅人和百濟人,再加上現在還留在長安城的吐蕃人,這還真是萬國朝會啊,這樣一來不隻是高句麗能看到大唐的強大,那些異族同樣會看到,那些心懷鬼胎的世家同樣會看到,整個大唐的老百姓也會看到,這就是皇帝的目的,用一次萬國朝會來宣告大唐的威嚴。

在皇帝的聖旨下發之後,大唐的信使開始奔向四方,皇帝站在了皇宮的高處,抬頭看向了遠方,目之所及都是王土。

很快這一場盛會的消息就傳遍了天下,那些接受道大唐皇帝聖旨的異族首領開始動身帶著自己想要敬獻給大唐天可汗的珍寶前往此次盛會的目的地,傳說中的長安城,大唐之內也有很多百姓想要一睹這次盛會,這是前隋都不曾做到的盛事,也開始動身前往都城長安,長安很快就成為了一個齊聚各色人種的繁華都市。

隨著各國使團的陸續到來,長安城的百姓也開始真正的大開眼界,各式各樣的奇裝異服,各種聽不懂的語言,各色的頭發,棕色的,黑色的,黃色的,長安城負責接待使團的鴻臚寺甚至應酬不過來,上書皇上請求支援,這樣很多平時負責宮廷宴會的教坊司待令也開始參與到這些事情之中,到後來的一些使節團甚至都開始選擇長安城的客棧來居住,因為鴻臚寺已經沒有空閒的地方可以容納。

不隻是長安城的百姓大開眼界,就算是千裡迢迢、不遠萬裡來到長安城的各國使節更是大開眼界,這座繁華的都市人山人海,甚至比一些國家的人口還要多,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自己之外的異族之人,看到這裡心中就是對大唐王朝無限的敬意,這是一次對唐王室最好的宣傳,而一直留在長安城的祿東讚無疑是最有感觸的人,吐蕃作為最先到達的使團,祿東讚從頭至尾的看著鴻臚寺的異國使團從無到有,直至住不下,要知道這樣的鴻臚寺處所在長安城有四處,都分布在長安城的四大城門的附近,居然都住不下了,可想而知來了多少人。

另外,很多的使節團到來的不隻是使節團本身,還有很多商團跟隨者自己的使節團到來,想要見識一下這天下最大的都城,這無疑又對長安的經濟有了促進的作用,這樣的很多商團甚至都沒有機會再進入到長安城內,於是就在城外搭起了帳篷,這樣好奇與各種民族特色的人也會到城外領略異族風情,可謂是不出長安知天下。

高句麗的使團來到長安的時候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一番景象,遠看是一座雄城,可是走近了才發現還沒有到城門口就已經比肩接踵,人流密布,但是卻一點也不會嘈雜,紛亂,這得益於長安城坊市的管理經驗,為了這一次的盛會誰都不會掉以輕心,因為這涉及到了大唐的臉麵,所以即使是城外的集市,負責管理的官員已依照城內坊市的管理製度,給每一個商團劃定了位置,這樣就算是帳篷也會井然有序。

然後高句麗的使團再沿著官道向前走很遠的距離才看到了這座雄城的城門,一樣的高大震撼,這是高句麗王城遠遠比不上的,這就是高句麗的對手嗎?此時使節團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這樣的疑問,或許這就是高句麗不得不來議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