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是李世民的一塊心結,是他絕對不會放棄的選擇,也是他籌謀數年的計劃,這是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的,隻不過以前幾次因為各種原因阻礙了這件事,有蝗災的原因,也有吐蕃的原因,後來又是李佑、李承乾謀逆的原因,這都在影響李世民的東征,現在李世民不想再猶豫了,因為他不想把高句麗的問題留到自己兒子的手裡,李世民想要為李治解決所有的問題,為此他不想再跟以前一樣考慮時機和代價,隻求達到目的,所以這一戰李世民必定要打。
但是李世民也知道東征高句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在東征之前李世民決定先肅清四方之敵,以解東征的後顧之憂。
先是北方的薛延陀汗國,薛延陀原本是北方追隨東突厥的部落,後來李世民為了擊敗東突厥就開始扶持、聯合薛延陀,最終東突厥被滅,在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坐大迅速填補了東突厥以往的勢力空白,成為了漠北的老大,在收服了周圍的幾個部落之後,薛延陀的胃口也開始越來越大,逐步想要脫離大唐的掌控,開始進攻那些臣服於大唐的部落,現在李世民決定對薛延陀出兵,他派出了自己的大將李績等人出擊,最終在北大青山一代重創了薛延陀軍隊,薛延陀被迫遠遁漠北,沒有了還手之力,雖然沒有徹底滅亡他,但李世民還是達到了初步的戰略目的,解決了北邊的隱患。
然後是西邊,大唐雖然在幾年前就已經覆滅了高昌國,但還是有一些不安定因素存在,其中焉耆國在西突厥的扶持下公開叛唐,李世民命令大將郭孝恪討伐焉耆國,郭孝恪破焉耆城,殲敵七千,活捉焉耆國王得勝而歸,算是暫時解決了大唐西域的隱患。
再就是西南向的吐蕃,文成公主和親也是暫時解決了這裡的問題。
還有就是南邊,南邊沒有戰事,所以李世民省了很多麻煩,隻是委派大將軍李靖等人作為黜陟大師巡察,考察地方官員的政績風評,也算是穩定大唐的後方。
這樣的處理終於暫時解決掉了圍繞在大唐周邊的所有麻煩,讓李世民有了集中全力處理高句麗問題的條件,這也是李世民一係列舉措的目的。
隻是李世民的想法雖然很好,但淵蓋蘇文不是無能之輩,也是很有能力的人,在知道了李世民的所作所為的時候就猜到李世民的目標恐怕會是自己,也開始了自己的對應之法。
上一次淵蓋蘇文想要向大唐的方向發展,但事實證明他沒有這樣的能力,再說了現在高句麗和大唐還是在和平當中,淵蓋蘇文不想打破這個定局,沒有辦法那淵蓋蘇文隻能向南發展來壯大自己以期對抗大唐:淵蓋蘇文先是征服了半島上的百濟,然後開始準備入侵新羅,另外淵蓋蘇文還聯合了同樣麵對大唐壓力的靺鞨人。
身在長安的李世民自然也會知道淵蓋蘇文的消息,畢竟現在“八學士”還留在高句麗王城。這樣李世民和淵蓋蘇文彼此都是心知肚明,都知道對方在為戰爭做準備。
李世民對於高句麗一戰的心思是始終的,是從很早就開始的:
公元631年,李世民派遣廣州都督司馬長孫師出使高句麗,收埋前隋戰亡將士骸骨,搗毀高句麗所立京觀。
公元641年派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到高句麗探查山水地形。
公元624年派遣以房氏為首的“八學士”分化拉攏高句麗貴族以及收集情報。
可以說對高句麗一戰一直在李世民的戰略規劃當中。
但現在真正的難題是李世民在朝堂上,並沒有大臣支持皇帝打這一仗,就連長孫無忌都有不同的想法。
前麵說過,想要打敗高句麗是李世民的宿命,也是他這個皇帝的使命:首先,李世民的皇位來的並不是正當的,他上位的起點是玄武門,不是跟李治一樣的承天門,那就代表著並不完全是承天之意,並不那麼名正言順,所以這就逼著李世民必須去做一個優秀,甚至是極其優秀的好皇帝,他不但要做到比李淵優秀,甚至還要比隋文帝優秀,隻有這樣才可以瑕不掩瑜,不然他就會成為唐二世,跟遺臭萬年的秦二世胡亥、隋二世楊廣在史書上一個評價,所以這樣的壓力迫使著李世民不斷前進,再加上李世民有一個好皇後,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李世民自己有這樣的能力,而擊敗高句麗就是最好的證明李世民超出這幾位皇帝的方法,所以這就是李世民的選擇,他想證明自己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他的宿命。
其次,前隋煬帝對高句麗的幾次征伐失敗,徹底打斷了這片土地上百姓的脊梁,現在提起高句麗都還是膽寒心顫,當時的百姓寧願自殘身體都不願去當兵,這就是李世民麵對的民心,但作為一代明君,李世民又是一個極其看重民心的皇帝,這也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當年李淵晉陽起兵,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除了李世民的能征善戰外,還有一路的招降納叛,不得已妥協的承認了很多世家的權力和利益,這才得到了眾多世家的支持建立的大唐王朝,可是在唐王朝建立後,當年世家的支持慢慢的就成為了製約皇權的枷鎖,彆看李世民在後世被稱為一代明君,可這時候的李世民其實還是在絞儘腦汁的對抗世家的禁錮,(這種情況直到李治扳倒長孫無忌才好轉)而民心就是克製世家最好的解決之道,這也是當年魏征給出的建議,而擊敗高句麗無疑就是最快的,最好的收複民心的手段,軍事勝利收複民心就是這麼直接。
還有就是洗脫大唐身上唐承隋製的烙印,擊敗高句麗是唯一的選擇,正如李世民早先對魏征和長孫無忌所言,這是他李世民的國,不是哪一個世家的國,明明是大唐的天下,很多前隋的遺老遺少還是以隋人自居,哪怕大唐這時候已經擊敗了突厥人、高昌人、吐穀渾人,這都沒有擊敗高句麗來的更有說服力,因為這是解這片土地上百姓心病的心藥,隻有擊敗高句麗是對症下藥,其他的隻是緩解的作用,所以這也是培養百姓國家歸屬感的最好辦法,這就是皇帝的使命。
如果說以上都是大唐跟高句麗的舊恨的話,現在李世民又有了新仇,也是他非要出兵的理由。
不知深淺的,自作聰明的李佑想要利用淵蓋蘇文殺掉李治來引動太子和李承乾的內鬥,結果被淵蓋蘇文將計就計,最終李佑、李承乾謀逆事發,李世民也把這樣的責任推給了高句麗一份,這就是他跟淵蓋蘇文的新仇。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世民並不是十分的看好自己的這個孝順的太子,因為他缺乏這一種皇帝應該有的開拓性和攻擊性,或許隻是一個不錯的守成之君,李世民千方百計的想給自己的兒子李治留下一個治世,高句麗就是最大的一個隱患,所以李世民必須給自己的兒子清除這個隱患,所以說李世民一直都是一個好父親,當然這隻是針對於長孫皇後的孩子可以這麼說。
所以,不管新仇還是舊恨,李世民都有絕對充分的理由對高句麗一戰,隻是這是皇帝的理由,卻不是世家的理由,不是群臣的理由,所以皇帝的這個想法在宣政殿引起了諸多朝臣的反對之聲。
直到這一刻,李世民無比痛恨自己從諫如流的美名。李世民常常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求言納諫,為此他給與了諫官更大的權力,朝臣也是直言敢諫,其中以魏征為代表一共上諫了二百多次,這時候諫官的特點就是不怕死,因為李世民很少給諫官治罪,所以李世民在提出對高句麗一戰的時候,朝堂上就是此起彼伏的各種言官各種“皇上,不可”“皇上,臣有話要說”“皇上,臣以為”,還有不留情麵的“皇上,這是昏聵之舉”“皇上,臣以命相諫”。
李世民這時候才看到自己的諫官到底有多大的能量,這就是他自己造就的結果,從諫如流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皇帝不可能再一意孤行了,不得不考慮下臣的想法,不然美名就沒有了,這就是賢君的煩惱。
最後還是長孫無忌總結道,一來大唐現在的準備並不是很充分,這是老生常談了,從魏征開始每一次都是不充分,李世民都聽得有些不耐煩了,其次還有一點才是長孫無忌想說的,一年多前高句麗遣使來大唐求和,現在還是兩國的和平時期,大唐出兵師出無名,主動開戰那就是不義之師,這樣也說服不了老百姓,天下義士又該怎麼跟隨皇上征戰呢?
聽到這裡李世民知道長孫無忌說的有道理,也就暫時的擱置了這件事。
一年之後的644年,李世民想要東征高句麗的事情迎來了轉機,在高句麗侵吞掉百濟之後,馬上就開始了對新羅的入侵,但此時的新羅一直都是大唐的附屬國,所以新羅向大唐發來了求救的國書,這就是李世民苦等的機會。
李世民先是對高句麗發出了要求停戰的國書,但是淵蓋蘇文並不理會,繼續入侵新羅,李世民為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召回了自己派過去的“八學士”,畢竟這都是各世家的青年才俊,其中還有女兒高陽公主的丈夫,一起回來的還有跟如意同期出使高句麗的那些宮人,包括老尚宮娘娘的骨灰也被帶了回來,也算是完成了如意當年的承諾,幫助老尚宮落葉歸根,如意也是親自把老尚宮的骨灰送到了她的家族囑托好好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