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讚乾布去世引變 公主皇帝紛爭暗起^^……(2 / 2)

接著荊王李元景也站出來表示對這件事的支持,李元景和李道宗從輩分上來說都是李世民的同輩宗親,就算是李治的叔伯輩。

這時吳王李恪也站了出來說是文成公主作為宗室女,身負和親之任,但眼下鬆讚乾布去世,文成公主功成自然也可身退,再加上文成公主並無生下子嗣,繼續留在那裡的意義不大,倒不如接回大唐善待。

李恪的話音剛落,高陽公主的駙馬房遺愛、巴陵公主的駙馬柴令武、九江公主的駙馬執失思力都是站出來表示讚同。

接著房遺愛還從身上拿出了現在的濮王李泰的書信,李治接過一看,裡麵也是李泰表示對接回文成公主的支持。

李治沒想到高陽公主私下居然已經聯合了這麼多的宗親讚同這件事,既然這樣李治也不好反對,就想同意這件事。

可是就在李治同意的檔口長孫無忌站了出來反對道:“皇上,臣以為這件事多有不妥,現在鬆讚乾布初喪,我大唐應以吊唁為主,切不可節外生枝提文成公主之事,不然失了輕重緩急恐影響兩國之間的關係,也失了治喪之禮節;再者現在吐蕃新王上位,我們尚且不知道其對我大唐的態度,臣以為這也是首要之任務,不能因為公主之事生事端,還有就是文成公主和親嫁作他人婦,雖然鬆讚乾布亡故,但公主終究還是他的後宮妃嬪,所以是否可以接回公主臣以為這件事還是要從長計議。”

李治沒想到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會站出來反對這件事,但這也無可厚非,畢竟自己本意就是把這件事放在了朝儀大殿上商議,有同意就會有反對,就看誰的理由更加充分了,這也是父皇曾經的教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李治現在還是一板一眼的執行著。

在長孫無忌說完之後就有很多的朝臣表示認同這樣的看法,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證大唐和吐蕃之間的和平,文成公主的事情的確需要往後靠一靠,看到這樣的結果李道宗等人不滿的看著長孫無忌,明明身為皇帝的李治都快同意這件事,結果長孫無忌站出來反對,這讓李道宗等人頗有微詞。

高陽公主從自己的丈夫房遺愛口中知道了這件事的結果也是有一些生氣,但無奈朝臣的擔憂也是合理的,隻能先把接回文成的想法放下。

事實證明長孫無忌的擔憂是正確的,在鬆讚乾布去世後,吐蕃一些對大唐不懷好意的大臣,開始以吐蕃習俗為由,想要逼迫文成公主自殺以為鬆讚乾布殉葬,這就說明在吐蕃之中的確存在想要破壞兩國和親的人,之前鬆讚乾布活著的時候這些人看似馴服,實則暗藏禍心,現在就開始站出來挑戰吐蕃新王的威嚴了,這就是君弱臣壯,一時間文成公主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高陽公主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馬上就衝進宮麵見李治,她不想文成公主繼續冒著生命危險留在吐蕃,所以高陽下定決心不管怎麼樣都要請求李治能把文成公主給接回大唐。

此時接到這個消息的李治也是勃然大怒,馬上召集群臣商議此事,因為吐蕃想要和親公主殉葬的做法完全就是對於大唐的輕視蔑視,這樣的事一旦發生隻怕大唐國威受損,李治這個皇帝也會失了顏麵,更重要的是吐蕃靠近西域之地,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隻怕會引發西域的連鎖反應,這是大唐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答應的

所以李治著長孫無忌義正言辭的修國書一封,要求吐蕃將文成公主毫發無損的送回來,對這樣的結果最高興的無疑就是高陽公主,她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接回自己的密友,高陽不禁寫信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文成公主。

可是這樣的選擇正好中了那些不壞好意的吐蕃人下懷,吐蕃有親唐派,也會有反唐派,鬆讚乾布去世,這些人就開始興風作浪,想要重新引發動蕩掌握權力,對大唐宣戰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而殺掉文成公主就是最好的借口,所以他們才會以文成公主為誘餌。

現在看來大唐中計了,這是必定的,文成公主和親就是大唐的顏麵,大唐怎麼會願意讓顏麵折損,一時間大唐和吐蕃之間的關係進入冰點,邊疆也是近乎刀兵相見,這是自文成公主進藏之後再也沒有發生過的事,大唐和吐蕃之間來之不易的和平眼見就要毀於一旦。

身在吐蕃的文成公主開始接到高陽公主想要接自己回去的消息還是很開心的,畢竟她現在也僅僅二十五歲,身在異國他鄉九年,這一次也許就是她回到大唐最好的機會,但是文成公主自從嫁到吐蕃以來,深受鬆讚乾布的禮遇和寵愛,不但大興土木為她修建了雄偉的布達拉宮,甚至還為了照顧文成公主的感受改變了很多的吐蕃舊俗,讓自己穿上中原的絲綢看上去更像一個唐人,這也是文成公主一直猶豫的原因,她說到底也是愛著鬆讚乾布的。

隻是文成公主沒有想到因為自己的存在會成為大唐和吐蕃紛爭再起的源頭,自己和親的目的就是為了兩國的和平而來,如果現在因為自己的去留兩國再生事端,那自己多年的付出不就是前功儘棄嗎?

文成公主身在吐蕃多年,自然不想這樣的事情發生,也知曉這件事裡麵有吐蕃人的陰謀詭計,雖然因為身份的原因文成公主一直對吐蕃朝政置身事外,但眼下文成公主不得已決定聯合此時還掌握吐蕃實權的鬆讚乾布的心腹,也是當年到長安迎娶自己的攝政大論祿東讚一同平息吐蕃現在的暗流,保證大唐和吐蕃重新回到過去的和平。

為此文成公主在李治的國書想要自己回到大唐的時候,向著所有的吐蕃貴族表示自己不會離開吐蕃的,這既是一個宣言,也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勇氣,明知道有人希望她殉葬,但她還是敢留下來直麵危險,這時候她這個女人就代表著唐人。

因為文成公主自己清楚,她隻有繼續留在吐蕃,才能震懾住那些心懷鬼胎的宵小,減少唐蕃之間刀兵相見的可能,她隻有留下來才能繼續發揮自己和親的作用,萬一自己不管不顧的回到長安,隻怕這樣的態勢就會頃刻間覆滅。

文成公主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不然當年也不會被李世民選中委以和親的重任,正如李世民當年所言,他不想大唐的和親像漢室一樣肉包子打狗,被匈奴人吃乾抹淨,文成也的確是不辱使命,為唐蕃爭取了這麼多年的和平,為李世民東征高句麗解了後顧之憂,讓大唐的西域沒有了被扼頸的危險,這都是兩國和平給大唐帶來的好處。

所以文成公主在洞悉了眼下的局勢之後,已經明白隻有自己繼續留下來才是比回到長安最好的選擇,所以她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寡居在這裡,雖然她此時才二十五歲。文成公主作為李唐宗室女,為唐王室可謂是鞠躬儘瘁死而後已,青史留名,實至名歸。

但這也就意味著文成公主失去了徹底離開吐蕃的機會,為此文成公主特地向自己的密友高陽公主做了此生不再相見的訣彆。

高陽公主在收到文成公主的訣彆信之後,知道自己將永遠的失去見到文成的機會,她開始記恨李治的優柔寡斷,也恨長孫無忌的權傾朝野、把持朝政,如果不是他的阻攔也許文成公主已經走在回長安的路上,這樣的恨成為了高陽公主心底的一顆種子,終會有恨意發芽的一天。

得益於現在文成公主當機立斷的處置之下,飄在大唐和吐蕃上空戰亂將起的密布陰雲逐漸消散,李治也是深呼一口氣,他也在慶幸自己沒有破壞李世民和吐蕃的策略,這也是父皇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