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儀宮內蓬萊殿閣 宣政殿上魏王請歸^^……(2 / 2)

最近長安城裡發生了一些怪事,本該早就銷聲匿跡的前魏王李泰又被人拿出來說事兒了。

先是大臣間開始流傳一些魏王李泰的書畫作品,眾所周知,魏王李泰多才多藝,聰明好學,在書畫上有著很高的造詣,在李泰被被貶之前,李泰的書畫是長安城被大家追崇的相互贈送的禮品,但在李泰因為“涉嫌謀嫡”被貶之後,大家為了避嫌就沒有了這種事,當時皇帝還是李世民,後來李泰被重新進封濮王,這陣風又突然吹了一陣,但之後就沒有了風聲,再後來李世民駕崩,李治上位,這件事就更加沒有人提起,畢竟沒有人願意哪壺不開提哪壺,這是取死之道,所以親友間互贈李泰書畫的事情就這樣慢慢消亡。

最近又開始發生這件事,這陣風又開始吹起來,這就是奇怪之一。

還有另一件怪事,太宗皇帝曾經在洛陽“並坊地”賞賜李泰一處宅院,並且開鑿洛河河堤修建河池,這也是堪稱洛陽盛景的魏王池和魏王堤,在李泰被貶之後這裡就成了大家唯恐避之不及之地,都怕沾染了晦氣,期間甚至傳出了其中鬨鬼的傳言,但就在最近開始有人修繕這兩處地方,並且在修繕之後有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開始聚集此地消遣,湖上的遊花船也慢慢變多,很多人也開始慕名而來,魏王池和魏王堤又開始恢複往日的繁盛。

後來消息被來往兩地的人帶到長安城,大家也都來這裡遊玩,談論的話題自然避不開這個地方的主人前魏王李泰,這樣,李泰的名聲也開始在民間流傳。

再後來,李泰在均州的消息也被有心人帶到了長安城,說是李泰在均州當地勤政為民,樂善好施,課農桑,多教化,自從他到了均州之後,還到處幫助百姓修建利於農田的水利設施,贏得了百姓的一片讚揚。

這樣的風聲起初並沒有人引起太多人的在意,但越來越多的消息來源突然且猛烈就顯得奇怪了許多,這件事就被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看在眼裡,他們知道,這個風聲來的奇怪,隻怕是背後有人在推動,這是在為魏王造勢,隻怕造勢之人還有後續操作。

既然涉及到了魏王李泰,那這件事就不是小事,為了防患於未然,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二人還是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李治,這就是李治現在煩心的原因。

李治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哪怕他意外成為了皇帝,他也不是一個聰明的皇帝,所以自己能夠上位本就出乎李治的意料,但他又不能改變自己是皇帝的事實,可是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膽怯的心理,李泰就是李治的膽怯所在。

李治知道自己的這個哥哥,論才學,論能力都要超出自己許多,李治當初一度以為李泰是比自己更合適的皇帝人選,但父皇偏偏選擇了他,李治想不明白,他不知道這是李世民想要保全自己三個兒子的想法,李泰上位三子隻存一,李治上位三可三,所以李世民讓李治繼位,這樣李泰就成了李治自卑的心魘,李治想起李泰都會說一句“我不如也”,所以李治上位之後對自己的這個一母同胞的哥哥都是冷處理,或者說是無視,就連吳王李恪都能做三公之一的司空,但李泰就是被李治人為的遺忘,李泰,李治是不想觸及的軟肋。

現在長孫無忌帶來了這樣的消息,有人在為李泰造勢,李治不明白這是為何,又有什麼目的,但這件事已經觸及到李治心中最不願觸及的地方,於是李治開始密令長孫無忌調查此事。

經過長孫無忌的調查,李治得到結論,不管是長安城名流之間互贈李泰書畫,還是洛陽魏王池和魏王堤的修繕,還是民間重新興起的關於魏王李泰的熱議背後都是有人在作祟,那就是高陽公主,是高陽公主在推動一切的發展,換句話說,高陽公主在為前魏王、現在的濮王李泰造勢,高陽公主這是意欲何為?

接著長孫無忌說明高陽公主前一段時間曾經親自去均州拜訪濮王李泰,然後在回來之後就開始了這些事。

前一段時間?李治思索著。

長孫無忌歎一口氣道:“前一段時間,也就是高陽公主想要謀奪梁國公房遺直爵位不成之後。”

這樣李治就把兩件事聯係在了一起,原來如此,自己的這個皇姐還真是孜孜不倦啊,一計不成又來一計,可是高陽公主現在為李泰造勢目的是什麼?李治不知道,有猜測但不想當真,隻是希望自己這個皇姐彆再胡鬨了,想到這裡李治揉了揉有些疼的頭,揮手讓長孫無忌離開,自己靜靜地坐在紫宸殿裡發呆。

高陽公主沒有讓李治等待太長時間,或者說就連高陽公主在自我感覺的危機麵前也沒有太多的耐心來等待,在造勢一段時間之後,高陽公主再次聯合宗室等人,荊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自己的丈夫房遺愛,甚至就連高陽公主不喜歡的司空李恪她也去親自拜訪,就是為了這些人能夠在朝堂說為自己、為李泰的回歸說話。

於是朝堂上就出現了一幕,凡是跟宗室有聯係的朝臣都在特定的時間,“不約而同”的提到了現在的濮王李泰,多才多學,識文強記,是大唐不可多得的人才,並且在百姓裡麵也素有名望,雖然在太宗皇帝時期因為“涉嫌奪嫡”被皇上申斥、責罰,但在責罰期間李泰以戴罪之身治理均州,愛戴百姓,事必躬親,可謂是表現卓著,這也是被先皇看在眼裡,於是在貞觀二十一年得以進封濮王,這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現今眼下大唐正值用人之際,任由濮王繼續流落在外就是人才的浪費,朝廷的損失,所以大家一直建議皇上召回濮王李泰,加以重用,這不但是選賢選能,也是對先帝遺願的延續,可謂是利國利民,順應天意,順應民心。

宗室在這次可謂是空前的團結,之前他們知道自己要和長孫無忌作鬥爭,都是心有膽怯之意,都不想做這個出頭鳥,可是既然高陽公主希望李泰來做這個出頭鳥,李泰自己也願意,那大家何樂而不為呢?並且之前大家的確也是被長孫無忌欺負的喘不過氣,現在有李泰站出來,或許就是大家的喘息之機,也就願意支持之事。

就連吳王李恪都一反常態的站出來表示這件事可行,李恪並不是傻子,他大部分時間都是置身事外以求自保,但李恪還是能看見三公裡麵三人分彆是自己作為司空、司徒荊王李元景和太尉長孫無忌,但長孫無忌擋著監國的名義,往往他一個人說話就比自己和李元景兩人加起來說話都有用,這還是什麼三公?自己本來跟他平起平坐的位置,現在無形中就矮了半級,與其這樣,倒不如讓李泰回來挽回頹勢,所以李恪在高陽公主說起這件事的時候也表示讚同這個做法。

所以朝堂上才有了這樣宗室齊心的場景,隻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大家再說這件事的時候,坐在皇位上的皇帝陰沉的臉色。

皇帝因為大家的提議不開心了,李治這時候也對高陽公主自作主張越發的不滿,似乎李治身為皇帝並不想自己這個一母同胞回歸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