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道:“螻蟻尚且偷生,奴婢自然也怕死,但奴婢認為自己該有所為有所不為。”
高陽公主道:“所以你認為你有選擇的權力?”
如意道:“奴婢卑微,知道自己冒犯長公主殿下的後果,奴婢願意承擔。”
高陽公主知道如意現在已經是以死明誌,她多數無益,並且她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於是說道:“既然你想死,那本宮就成全你。”
如意道:“奴婢還有一個請求,忤逆殿下是奴婢的罪責,隻是希望奴婢死後長公主殿下莫要牽連奴婢的家人。”
高陽公主道:“嗬嗬,你在外麵折辱了本宮的顏麵,現在居然還敢提要求?那就看本宮的心情吧,本宮事成死你一人出氣,本宮事不成,那就殺你全家泄憤,你最好日日念經祈禱本宮事成吧,這也是你做出這個選擇應得的結果。”
如意還想求一求高陽公主,可是高陽公主已經在一聲冷哼後轉身離去,哪怕是如意跪在雪地上苦苦哀求也沒有任何回應。
如意終究還是給自己的家人帶來了禍端,這時候她更加絕望的流淚。
在如意還跪坐在地上哭的時候,又是一個聲音響起,“看著你這一副失魂落魄的可憐模樣,還真是讓人欣喜啊,你好,武如意。”接著是一聲輕笑,是蕭未央來了。
蕭未央在如意進宮後就失去李治的寵愛,這是輕的,她的兒子失去太子的位子才是蕭未央心中永遠的痛,不然她的兒子李素節做了太子,她就有成為皇後的可能性,是武如意改變了她的命運,現在武如意落魄,蕭未央怎麼可能不來落井下石?她殺了武如意的心都有,但也不是現在,她不確定李治對武如意會不會舊情難忘,但宮裡的女人從來都是隻聞新人笑,誰知舊人哭,所以在李治遺忘如意之時就是蕭未央殺如意之日,後宮那麼多美女,蕭未央認為這件事不難。
高陽公主和蕭未央兩麵夾擊,武如意似乎隻有死路一條,無聲無息的死亡。
在如意離開之後,李治也並沒有過得輕鬆,畢竟朝堂上還有內憂外患在等著他,新羅求援的使者依舊留在長安城等待大唐皇帝對高句麗和百濟的出兵,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在等待皇帝對魏王李泰回歸這件事的最終決定。
可是李治對這些事都是有心無力,他想對高句麗出兵了卻李世民的遺願,卻連長孫無忌在這件事情上都不支持他,更彆說其他朝臣,李治仿佛看到了父皇當年想要出兵高句麗被百官阻擋的重演,可是父皇有推到魏征的墓碑做借口,自己有誰呢?自己隻是穿著龍袍聽命於人的皇帝。
這兩件事成了朝堂每次朝議都避不開的話題,從永徽三年(652年)一直吵到永徽四年(653年),對於新羅和高句麗一事最終還是長孫無忌“說服”了李治,說是“說服”,不如說是長孫無忌替李治下了決定,一來因為朝臣對此戰支持者寡,這就是失了人和,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現在失了人和那就不宜對高句麗開戰,再加上李泰回歸的事,皇上也需要攘外必先安內,那就更不合適對高句麗一戰,所以隻是降下聖旨一道:“朕萬國之主,豈可不恤危藩(新羅)!王所兼新羅之城,並宜還其本國......解患釋紛,韜戈偃革,百姓獲息肩之願,無戰爭之勞。若不從命,便支持新羅同百濟決戰,亦令高句麗不許遠相救恤,若不承命,即令遼東諸藩渡遼澤入高句麗,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
然後命令駐守遼東的牛進達整備軍伍,做備戰的姿態。
這樣恩威並施之下也算是暫時緩解百濟和高句麗對新羅的威脅,但這何嘗不是老謀深算的淵蓋蘇文對大唐新皇帝的試探?
在解決新羅求援之後,擺在李治麵前的就是宗室陳情李泰回歸長安之事,高陽公主沒有了武如意這條美人計並不能阻擋她計劃的實行,她說服了更多的朝臣來支持宗室,這也是這件事拖這麼長時間的原因,但好在情況一直在想著高陽公主預想的方向發展,李泰回歸指日可待。
這才是李治麵對的最大難題,也是他對高句麗選擇長孫無忌建議的不開戰的原因之一。
可是李治又能有什麼辦法?想要李泰回來是宗室諸王的請願,從身份來說李治也是宗室的一份子,他不可能在李泰回歸這件事上麵明說“不”,不然隻怕會失了宗室諸多王侯的心。
李治不能開口,那長孫無忌也沒有足夠的理由拒絕此事,畢竟他長孫無忌隻是監國,不是皇帝,他不可能完全替李治做主,這件事就這樣左右為難的卡在這裡,想到最後,還是長孫無忌看著在李治懷中逗樂的李弘,就想到了已經離開的武如意,當初武如意離開是對高陽公主美人計的釜底抽薪,那如果李泰自己拒絕回來是不是也是對宗室希望他回來的釜底抽薪?假如李泰自己不願意回來,那宗室的請願算得了什麼?所以長孫無忌的想法是想辦法讓李泰自己放棄回歸的意願,可是均州就是困守李泰的牢籠,說服李泰就是一個難題,這件事長孫無忌不得已自己親自動身前往均州見一見自己這個多年未見的外甥。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親哥哥,那他就是李治的舅舅,又何嘗不是李泰的舅舅?他還是李承乾的舅舅,可以說這三兄弟都是長孫無忌看著長大的,從呱呱嬰孩,到稚發垂髫,到束發總角,到弱冠之年,可以說這三個孩子就是長孫無忌自己的孩子,隻可惜他們身在帝王家,然後就是身為太子的李承乾的謀逆,這件事是對李世民的打擊,又何嘗不是對長孫無忌的打擊。
在李承乾還是太子的時候,長孫無忌也是太子三師之一,目的就是為了教導好李承乾,結果還是發生了李承乾謀逆的慘劇。
在李承乾之後長孫無忌事實上是想要支持自己另一個外甥魏王李泰上位太子,李泰也為此特意拜訪了自己的舅舅。
但緊接著就在李佑的府上搜查出了李佑和李泰來往的書信,這才知曉這一切陰謀的起點是李泰,再然後就是李泰對李治的威脅。
在李世民無意間聽到李泰對李治的威脅之後,為了達到自己三子共存的目的,也就沒有冊立李泰的心思,因為李泰上位李承乾和李治必死無疑,所以就想到了立李治為太子,為了說服長孫無忌,也就把這件事說給了長孫無忌,這是他對長孫無忌的信任,也就僅此一人而已,所以長孫無忌也是當年事情內情的知情者,也是他改旗易幟開始支持李治上位的原因,他也不想自己的三個外甥自相殘殺,這也是為了告慰妹妹長孫皇後的在天之靈。
所以不管是沒有教導好李承乾,還是沒有照顧好李泰,長孫無忌心中總是有愧意,也是他這些年不想麵對李泰的原因。
眼下李泰一心想要回來,並且已經得到宗室諸王的協助,長孫無忌不得已隻能去親自去看看自己的這個外甥,隻求十年前兄弟鬩牆的慘劇不要再一次發生,隻是這一切從來都是有因有緣,有痕有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