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的社會角色是經過漫長的時間一點點形成的,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其實指的是男子在外耕田,女子在家紡織,共同為家庭延續下去而努力。
和很多小說裡麵描寫的不一樣的,這個時代銀票的存在並不常見,人們繳稅也不交銀錢,交的是糧食和布匹,和銀錢比起來這兩種東西才是絕對的硬通貨,尤其是災年,再多的銀子也換不來飽腹的糧食和禦寒的衣服,而這些東西是男女用各自所擅長的共同協作才能拿出來的,兩者的重要性分不出上下,於是一男一女的組合就代表著能吃飽穿暖,延續生命,也就是這個社會組成的基石。
所以,除了世家大族,普通鄉間,男女之間並沒有想象中的不平等,不客氣的說,不平等都是讀書人這群閒的隻剩爭權奪利的人搞出來的,這群人在朝堂上爭不過女人就覺得女人占了他們的權利,他們沒膽子和朝堂上壓製他們的女人對著乾,最後就想著從根子上限製女性的方法來達到他們想要的,而從群體利益上,這當然是符合男性讀書人的群體利益,自然有很多人支持,所以最後其他方麵深入人心不不知道,但是禮教對女性的束縛那是開弓沒有回頭箭,這也是人類的劣根性,你弱了不一定會讓人同情,隻會讓人覺得你好欺負,更可怕的是,有了禮教這一冠冕堂皇的帽子,所有人都覺得這種欺負是正常的,甚至那些被壓迫的女子也如此認為,她們甚至會轉過頭來第一個去壓迫比她們弱小的人,到最後,被生為一個女子就是原罪,不能生兒子就是一個錯誤。
女人在這方麵的弱勢之處在於,她們生孩子是男女都有,疼愛自己的孩子並不會分性彆,分性彆來疼愛孩子是社會強加於女人的特性,但是最初,都是十月懷胎自己生的孩子,怎麼可能喜歡一個不喜歡另一個?在這一點上,沒辦法選擇,所以在爭權奪利方麵,麵對自己的孩子,女性總是慢一拍的,在這上麵男人總是更為自私一些,也更為無恥一些,他們並不會因為自己的母親是女人而覺得應該尊重女性,而隻會覺得女人就不應該在任何權勢有關的方麵與男人相爭,爭了你就是“牝雞司晨”。
男人女人的差彆在於,男人終極想要的是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而女人想要的卻是一生一世一雙人,這就是所思所想造成的結果的差距。
有人曾經對醫書上對男女生長周期的描述做過總結,以陰陽論,男子在七八五十六歲之前,那是陽勝於陰,殺伐果斷敢打敢拚從不懷疑一切,勇往直前拚事業,要的是前程,而五十六歲之後,陰陽倒轉,則是開始出現多疑,變的敏感,心眼變小,愛生氣,以前覺得是小事一樁的事變成了大事,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很孤獨,需要人陪;
而女子恰好相反,女子在七七四十九之前,屬於陰勝於陽,在這個時間段,她們生理周期是養育孩子的時間,她們的思維細膩,很容易被外物觸動,容易心軟,容易情緒化,包容性卻又特彆的強,而四十九歲之後,陰陽倒轉,她們在脫離了養育孩子的職責,終於開始為自己而活。
這些並不是絕對的,但卻是不可否認的大多數,人類不是被本能控製的動物,學習讓人類擁有遠超一生能掌握的知識,從而消減本能帶來的影響。
按正常的曆史時間來算的話,林宸來的應該是明初,對於後世很多人所稱讚的“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明朝,林宸喜歡卻很慶幸沒有出生在那裡,因為曆數各朝各代,明朝是對女性壓迫最為嚴重的一個朝代,在明朝固然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這些體現了民族尊嚴的政策行為,但依舊改不了在這裡女性的尊嚴一步步被壓製,從一而終,三從四德成為所有人的行為準則,最後女人成為男權社會的附屬品,獨立不再有實現的可能。
林宸覺得三皇子說的對,想讓朝堂上有女性的身影,讀書是必須的,可是現實情況是,除了世家大族,讀書,有機會也首先給了家中男丁,讀書是很費錢的一種投資,如周小花家,周平安讀書就讓本是吃喝不愁偶爾還能吃肉的家庭變成要靠賣女兒來支撐的貧窮之家。
不過讀書本來就是普通農戶人家支撐不起來的,最終靠的是小地主以上的人家,不出意外的話最終能讀出成果的也是這些人家,這些人家能供得起女兒讀書,但是他們用心疼女兒,女兒就應該快快樂樂的到年紀了嫁個好人家就行這樣的理由給女兒洗腦,好像她們嫁個好人家然後有家中父兄撐腰不在夫家受欺負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