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明親王親自操作的新軍選拔更是讓文臣們產生了莫名的危機感,看看那新軍選拔的內容,江湖上的武林人士也可參加,很多文官都暗自嘀咕,這明親王是想拉攏那些草莽,還是想要對江湖動手!?
明親王要是知道這些人的想法,會直接回答——都不是!
她之所以在這個組建大夏的特種兵的過程把武林人士加進來,其實也沒什麼意思,純粹就是看上了這些人的武力值。
大夏的軍隊多來源於普通百姓,這些百姓當兵之前都是田間地頭的忙活種田,可以說,這些人實際上並不是能吃飽飯的那一批人,原因也簡單,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太低了。
自從有了階級之後,種田之人就成了被剝削的那一部分,雖然華夏自古以來都以農為本,但是實質上花費在田地上的研究的人卻並不多,多的是勸農桑,而少有人真正的去研究農桑,這一點華夏幾千年隻有五本能讓人耳熟能詳的農書就知道對農的重視程度。
如果說華夏民族不重視農這個國之本,那就是天下之大謬,看看黃帝曆的曆法,二十四節氣,那妥妥的就是指導怎麼種田的一個曆法,而那些農書雖然數量比較少,但是依然從怎麼種到怎麼積肥甚至怎麼判斷土壤情況其中都有記載,可是,種田的大多不識字,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那些農書存在於讀書人的家裡,卻不能到達田間地頭。
如果有人說古代的農學家比不上現代的,那其實也有點扯,不說其他,就說把狗尾巴草馴養成小米那個稷,花費的人力物力有多少?那可是集結了不知道多少代人的心血。
換個說法的話,在久遠的以前,從雜草之中把五穀分辨出來,判斷能吃能養人,再一步一步改良,直到最後被華夏子孫祖祖輩輩的一代代的種在土地裡,養育華夏子孫長大,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工程,隻是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有人都奔著讀書做官發財去了,讓農的研究就那麼的停滯不前。
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所有人有點能力了,就會脫離土地,但是又因為重農思想,會大量囤積土地,他們自己當然不會去種地,但是他們會把土地租種給農戶,這樣的結果就是地主家不缺糧,但是普通百姓吃不飽,在這樣的情況下,吃不飽的人參軍,他們的體質可想而知。
當然,這些人之中也有那麼些天賦異稟的能在軍營之中脫穎而出,快速的掌握殺敵的能力,但是他們和那些從小吃飽喝足習武的那些人依然是不一樣的,就像那一句話,窮文富武,何解?習武本質上是增強一個人的身體力量,它不管是從外在還是內在來增強,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充足的營養那絕對是必須的。
而讀書呢?讀書當然也要看資質,但是讀書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管用的腦袋瓜子。
兩個一個是身體力量,一個是精神力量,合起來當然更好,但是真正能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有幾個?
林宸歎口氣,他們這些皇室子弟其實就是具備這兩個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