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443年,聊都正是繁華錦繡鋪蓋之時,四海清平。這錦繡山河的締造者正是當今聖上,他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仁君,減徭役,削賦稅,其心皆向民。說到這個皇帝,便不得不提他最寵愛的老幺。
皇帝的幺子李晼是個喜好風雅之人,小曲兒,豔舞與美人,他日日不可少。簪花樓便在此時落成,背後的東家是誰,大家心裡都門兒清,但這名聲怎麼說冠在皇子身上都不甚好聽,索性就攤在了這李晼心尖尖兒的頭牌玉珥身上。
說到這玉珥,便不得不提他的“手段”。坊間相傳他幼時便成了孤兒,無甚背景,與這李晼卻在鳴晝寺“沒巧兒”地碰上。這玉珥生有一副好皮囊,李晼遇著他時,他就穿著一身素縞。青絲半披,簪著個玉花兒樣的簪子,眼眸泛著紅,纖指絞合著四處撒麼著。見著李晼,他便輕悠悠地走過去,微微一作揖,這李晼就看直了眼。接著,他又朱唇輕啟,細聲言語了幾句,李晼便詔來了轎子,將他抬了回去。
這簪花樓在玉珥隨著回府沒幾天就緊慢造好了,若說與玉珥沒關係,是哪怕垂髫小兒也不會信的。
當然,自古達官多薄幸,能博得皇子歡喜的又怎會隻他一個,而後便是一簇簇新人都進了這簪花樓。都是粉麵桃腮,瞳目含春的。
李晼對這些個美人倒是沒多在意,隨便扔到這樓裡便沒怎麼見他來了。反倒是美人們自己謀了條路,把這簪花樓營的極好,日日權貴富商絡繹不絕,一擲千金,隻為在廳裡聽個曲兒賞個舞。玉珥就端坐珍珠簾後,金玉桌前,個把月都不曾攬客。偶有可入簾後的,也都是對他畢恭畢敬的。
而故事,便是從這簪花樓裡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