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您可要保重龍體啊,自打昨晚上開始,七喜這心呐,就七上八下地一直吊著……嗚……”他話沒說完,自己倒是先“嗚嗚”地哭上了。
我見他抽噎不止,倒也憐他。畢竟跟了我這麼些年,我們主仆感情深厚。看他如此傷心,我也有些眼熱。
“好啦,好啦,朕知道你心疼朕。可是這國不可一日無君,今天的早朝朕還是要去的。你說啊,像朕這麼勤勉的帝王,史官要怎麼寫朕呢?”
“這……肯定是要頌揚您的。”七喜抹了抹一雙紅眼睛,彎著腰站在那活像一隻小兔子在眨著眼睛看著朕。
“哈,就你會哄朕開心。”我笑他形容頑皮,拍了椅子扶手頓了頓,又說,“行了,快彆抹淚了。你都一把年紀了,出去也不怕叫人笑話。”
“奴婢這模樣隻給皇上一個人瞧見,才不出去給皇上您丟臉。”七喜用袖子揉了揉臉,聲音還帶著顫。我心中一動,隻覺不能太寵著他,不然養成刁奴又要麻煩了。
“好啦,這不用你伺候了,快滾罷。”我正了臉色說。
他在我身邊已久,自然會看我臉色。瞅我像是要不高興了,就喏了一聲下去了。
雖病了一場,可仗著年輕身體好,我並不覺得需要休養。我坐在正殿的儘頭,望著下麵一眾大臣。今天的朝會,他們依舊在推諉。我不耐煩聽那些,索性東瞅西瞧,隻覺這正殿修建的真是好極。當年□□推翻了舊朝堂,修建了如今的宮殿。不知他坐在這裡的感覺如何?是否和我現在的心情一樣?不知他修這正殿時的想法如何,是故意要建成如此金碧輝煌的模樣,為了讓踏入這裡的人因過於亮眼而畏懼與他,還是單純地喜歡這金燦燦的顏色,暗喻天下滿是金寶呢?
“皇上,皇上。”小喜打斷了我的沉思。
我扭臉看了看小喜,又轉而想到了彆的。說起來的話,小喜、大喜都是七喜的師兄弟。他們的師傅我還認識,正是一直以來伺候我父皇的大總管——徐來福。這個徐來福是個善人,不忍見大喜、二喜、三喜……小喜沒有親生父母,一人孤苦伶仃地在宮裡為生,就收了他們做徒弟,平日裡時常提點著他們怎麼乾活、怎麼討人歡喜。如今徐來福陪著我父皇、母後去雲遊了,倒是留了這八個徒弟在宮中侍候我。
“皇上。”小喜見我好像沒聽到,又稍稍抬高了聲音喚我。
這次我沒再走神。我估摸著底下是討論出來結論了。可是我壓根就沒聽他們說了些什麼,現在讓我發表結論,好像有點困難。不過這種場合我應付的多了,並不覺得尷尬。我摸了摸不存在的胡子,假裝自己正在思考,接著故意換了話題,自認為轉移的毫無痕跡。我說:“嗯……昨晚周愛卿說有要事相稟,最後卻沒來及跟朕說,我看咱們還是先聽聽周卿的要事吧。”
哎,彆說我公報私仇,把問題踢給了周治。其實我還是挺想知道昨天他要說的事情的,隻不過現在看到他,才想起來而已。
周治似是沒想到我點了他的名,抬頭瞄了我一眼,隻見他頭上的簪筆震顫著,看起來有些晃眼。
“回稟皇上。”周治老神在在地坐在位置上,他直了直上半身,掃了一圈在場眾人,說道,“臣昨日翻閱到一篇文章,感觸頗深。”
聽周治一開口我就知道了。昨晚我果然沒猜錯,他就是見不得我偷懶,要拉我起床讀書。我真不明白,有什麼事、有什麼書白天說、白天看不好麼?非要學人家秉燭夜談,浪費燈油,簡直荒謬。
似是知道我在心裡鄙夷了他,周治倏地抬頭盯了我半晌,直到我心裡發麻,他驀地起身對我行了一個大禮。
我暗暗唾罵他無恥,卻不得不匆匆走下去扶他起來。他卻執拗地不肯起身。這還是我第一次站在正殿的這個位置看他。
“周卿有話但說無妨,你跟朕行甚麼大禮?”雖然我心裡對他的行為愜意得不行了,口頭上卻還是要讓上一讓。
“臣有一事相求。”周治跪在地上,聲音聽起來悶悶的。
“有事就直說,你不要跪朕。”我堅持拉他起來,可是他穩如泰山,竟也分毫不動。我就有些不開心了,周治今天這是要跟我拚力氣麼?
“皇上此言差矣。”
看樣子周治今天是打算跟我犟上了,拉他不起就罷了,現在又要拿話頂我。我又不能不聽,隻好擺出一副認真聽講的模樣讓他說給我。
周治知我在聽了,也不再繞圈子。他說:“昨日臣讀的文章乃濉州正七品縣令吳曆所寫。此文講得正是如何治理旱澇,又如何解決預防旱澇的問題。而其中所講方法私以為絕非紙上談兵,大都可以一試。臣觀此文便知,此子胸懷天下,可堪大用。”他停頓須臾,似是舒緩了下高亢的情緒,又道,“如今朝中賢臣眾多,卻無人一人有治水旱之能。此前朝會周旋數日,為的也不過是篩選出合適的人選去處理此事。臣知道這請求不符合規矩,可臣不得不說。臣懇請皇上授予濉州吳曆以工部侍郎一職,工部全員聽從他的調度行事,如此方能解決南北水患。”
周治此言剛落,周圍便站出來數人大呼“不可”,“胡鬨”,“簡直亂來”。
我恍然大悟,原來周治不是跟我談論學問。他還說“朝中賢臣眾多”,我差點笑出聲音,這哪裡是“賢臣”,“閒臣”還差不多。如此說來,我認為周治說的挺好。推舉了能人,又順便埋汰了這些廢物一番,有憑有據,言之成理,甚得我意。因此,我衝周遭抬了抬手臂示意他們安靜下來。
周治並不為他人所動。他跪在那裡像是一尊會說話的雕像,聲音高昂,舉殿皆明:“現今,臣行此大禮,實為黎明百姓而求,為黎明百姓跪。望皇上答應臣、也答應大安萬萬民眾的請求——請皇上禮聘濉州吳曆,以治大安北方之旱情、南方之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