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1 / 2)

【“大概是情深不壽,在陳朝開國前夕,冼夫人的丈夫馮寶驟然病故。而馮寶的病故讓嶺南的一部分野心家也開始不安份,自覺有了機會,於是各處生亂。冼夫人並沒有沉浸在痛失愛侶的悲痛中,反而振作起來,在懷集百越平定了內亂,在此之後,冼夫人成為實際意義上,嶺南地區最大的地方勢力。”

“對曾經是戰友的陳霸先來說,冼夫人的意誌對陳朝的建立和安穩,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他需要搞清楚,冼英這樣一個能控製大半個嶺南地區,並且軍事強大地位超然的酋長,是否有獨立的想法?她是否還像是當初支持他那樣,支持新生的陳朝政權?”】

本來還在糾結自己是否短命和思考如何防止世家出現的嬴政,看了眼天幕,忽轉頭現場考校起兒女:“你們若是冼夫人,是會獨立還是臣服於陳朝?”

時刻準備討好父皇的胡亥,搶先答道:“當然是臣服陳朝,統一才是正理。”他是知道父皇大一統執念的。

聞言,嬴政不置可否,又把眼神投向其他兒女,特彆是扶蘇。

扶蘇垂眸思考了一下,答道:“兒臣亦認為應當臣服陳朝,陳霸先也是嶺南出身,冼夫人雖能控製大半個嶺南,但若真打起來,也不會是一邊倒的情況,反倒會使嶺南卷入戰亂之中。”

陰嫚也大著膽子回答道:“女兒也這麼認為,冼夫人已經在陳霸先身上傾注不少,陳朝建立正是獲得回報的時候,若獨立得到的好處不一定比臣服來得多。”

其餘兒女見兄姊答了,也跟著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跟著說要臣服,有的又說可以表麵臣服。

麵對兒女的答案,嬴政並沒有評論,又轉頭看向天幕。

【“在陳霸先仍任梁朝宰相,還未稱帝前,就書寫過一篇《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這篇文章文采不錯,裡麵有一句‘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便是天涯海角一成語的由來。文章大體意思是國家亂起,社稷阽危,我辛辛苦苦地一直在平亂,如今王道平夷,我十分想念故鄉呀,我的舊識們,你們的才華我是知道的,不如來我這兒當官吧,假如你們留念家鄉不能親自來,也可以派家中子弟來,我會好好保護他們,還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

“陳霸先文中語氣陳懇客氣,不僅是試探嶺南酋豪的態度,也是急切地想要尋求他們的支持,畢竟嶺南是他的基本盤,他需要確保嶺南的穩定。”

“顯然,毅然派出自己九歲獨子朝見的冼夫人,給出了她的答案。”

“她仍然旗幟鮮明的表示她支持陳霸先,也支持陳朝,並且甘願冒著失獨的風險,讓年幼的獨子率領嶺南眾首領入朝覲見。”】

見天幕上冼夫人溫柔地為稚子整理衣物後,毅然地將他送上了遠行的道路,不少人心裡為此捏了一把汗,要知道古代醫療落後,孩子的夭折率高得離譜,冼夫人如此大膽的讓自己年幼的獨子遠行,搞不好可能死在路上,不過這也刷新的一部分人心中總認為婦道人家不識大體的印象。

【“很難想象送走自己獨子時,這位嶺南女傑的心情,她是一位母親,卻不僅僅是一位母親,身上肩負著嶺南百姓重望的她,將首領的身份放在的母親身份之前,為了國家的統一和嶺南的安穩,冼夫人深明大義責無旁貸。”

“幸好,冼夫人是幸運的,馮仆順利地到達了丹陽。見到馮仆的陳霸先,領會了冼夫人的態度,他大喜之下,封馮仆為陽春太守,並將其送回嶺南,以此回饋冼夫人的效忠和對馮冼家族的信任。”

“而因冼夫人帶頭表明態度,嶺南其他酋豪也跟著臣服於陳朝,就此,陳朝算是實際掌控了嶺南地區,也讓陳霸先沒有了後顧之憂。”

“這是冼夫人第一次在家國大義和兒女私情之間進行抉擇,卻並不是最後一次,根據史書記載,在她的一生之中,曾麵臨數次這樣艱難的選擇,而她,也無數次堅定的選擇了大義。”

“其中非常揪心的一次,發生在公元569年,這一年廣州刺史歐陽紇起兵反叛陳朝。”

“歐陽紇其人在史書上沒什麼名氣,大概率大家都不認識,但是他有個有名的兒子——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可能大家有些疑問,明顯起兵失敗的歐陽紇居然還有兒子活到唐朝,這就不得說,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他爹起兵失敗全家被殺,就他一人逃了出去。”

“那麼歐陽紇為什麼要起兵?歐陽紇他爹也是廣州刺史,父子兩代在廣州經營日久,威望極高,才經曆過其他大臣反叛的陳朝皇帝,對歐陽紇也心生疑慮。無法得知曆史上歐陽紇到底是否存有反意,反正結局就是受到猜忌的歐陽紇在部下的極力勸告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舉兵反了。”

“在嶺南造反,避不開冼夫人,於是歐陽紇將陽春太守馮仆扣到南海,勸他一同謀反。當然此舉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歐陽紇最主要的意思還是以馮仆為人質,脅迫冼夫人與他共同謀反。”

“馮仆的性命危在旦夕。作為冼夫人與先夫唯一的兒子,其實冼夫人做出什麼選擇,都無可厚非,畢竟咱們大文豪迅哥也寫‘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曆史上也不乏因為兒女而妥協的名人,而冼夫人作為一位母親,似乎更有理由為此妥協,本來母親和兒女的聯係就更加緊密。”

“但冼夫人她沒有。”

“馮仆被劫持後,立刻給母親寫信,告知母親自己的情況。”

“而冼夫人的回答是: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意思是我們家忠貞與於廷已經兩代人了,我不能因為愛你這種私情,而妨礙到國家大義。”】

“好!真乃貞義女傑!”

無數人擊掌而讚道,華夏人天生對這種大義忘私的行為充滿了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