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這江山交到昭陽帝手上時已經千瘡百孔了。大好河山,戰亂不斷,北有蠻夷,西有戎狄,兩相來犯,自顧不暇。
幸好蠻夷與戎狄兩個部落之間也是多有摩擦,並沒有聯合的意思,這才讓大昭有了喘息之機。
昭和四年,蠻夷部落內部兵變,先是分成了三個小部,後被拓拔赫烈重新統一起來,屆時他們內部損耗嚴重,向大昭呈上一封求親書,求取公主和親,承諾百年內互不相犯。
三公主榮芷奉召和親,從此大昭北疆這才安定下來。
可這戎狄便成了昭陽帝的心腹大患,這地方臨近大漠,卻容納了無數流犯與惡徒,部落人口日益壯大,戰意更是司馬昭之心,直到一日趁守城不備數次進犯,輕而易舉攻下兩城,皇帝怒急,派紀城將軍前往戍邊,紀城舉家前往西和城,大戰在即。
紀夫人此時已經身懷六甲,原本應該留在京中安胎,可她本身要強,又是武將府出身,自然不肯屈居人後,於是強硬的要來一輛馬車帶著兩個奴仆跟著去了邊疆。
紀城是天生的將才,從十六歲跟隨父親上戰場就從沒打過敗仗,後來怕被皇家猜疑交了兵權,至今已經六年沒打過仗了。
戎狄的帶兵將領聽聞紀城的名號選擇暫時按兵不動。
紀城最擅長出其不意,沒等多歇便帶兵出城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戎狄那邊倉惶出戰,又本身對紀城多有畏懼,此一戰節節敗退,很快便被紀城奪下一城。
可後麵的仗也不好打了,本身大漠晝夜溫差大,將士們病了大半,紀城也明白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於是養精蓄銳,等著機會再次出擊。
是夜,寒風呼嘯,戎狄悄無聲息攀上城牆,先發製人攻進城門,紀城就等著這一天呢,下令懈怠防守放敵人入城。
直到主力軍進入城內,才發現城內已經人走樓空,市井成了主戰場,紀城帶著兵從巷子小路竄出,瞬間掌握主動權。
戎狄這邊也分成小隊進行對戰,一對穿過守城兵的阻攔,直闖駐紮大營。
營內留了不少兵馬,紀夫人首當其衝下令反擊,如火如荼之際隻覺得腹中絞痛,墜意漸濃,她咬著牙放權給軍事,回了營帳,生產之事沒告訴任何人,身邊隻兩個貼身奴仆,生子的痛呼聲被外麵的廝殺聲蓋過。
黎明將至,廝殺聲漸歇,營帳內一聲嬰啼聲響徹天際。
紀城帶著戰俘正巧趕到兵營,聽見嬰兒啼哭,還在怔愣,問:“誰還帶了孩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