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英語:Cold War,俄語:ХолоднаяВойна)是指1947年—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1]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誌著冷戰開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1991年華約解散,之後蘇聯解體,表明了蘇聯模式的失敗,標誌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誌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一超多強”。[1]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鬥爭。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雙方都儘力避免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製,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冷戰主要表現為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武力來結束對方與其的世界霸權爭奪。兩國都儲存了大量核彈頭,彼此相互保證毀滅。冷戰結束後再加上經曆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磨難,世界各國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