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煙草,滿城風絮。
庭前賞花,槐蔭樹傳遞著軟語溫言。
雨中漫步,油紙傘演繹著風華絕代。
清風拂柳。
凡塵擾心。
每一段青石板古道,都印下他們出雙入對的屐痕。
踟躕而立。
緩緩而行。
一個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一個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拍拍她身上的灰塵。
擦擦他臉上的汗珠。
已是尋常。
既自然。
又有心。
有關川軍第二軍劉軍長、代理楊軍長造反的事,葉之秋早已收悉。
內心很緊張。
好在最終熊督軍取得了勝利。
劉、楊被迫離川。
葉之秋長舒一口氣。
可以放開手腳,繼續自己的光榮與夢想了。
他醞釀在潛溪河上架座橋,名字都想好了。
就叫“連心橋。”
讓每一個底層百姓都看得懂、記得住、想得起。
既可以保護百姓安全,又可以擴大學堂招生麵,讓大淘壩的孩子能來縣城讀書。
不乾則罷,乾就要乾個名堂。
如今後顧無憂,自當心無旁騖,為教育略儘綿薄之力。
“葉先生,您是現代教育的先驅者,在青龍縣教育史上,必將記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豆此言,發至肺腑。
心間滿懷感激與傾慕。
太陽下山,學堂放學。
葉之秋走出縣政府。
“你要去哪?”小豆問他。
“昨晚那大淘壩的長順兒差點被水衝走,我得去潛溪河邊上走走。”
“我陪你去吧。”
“好啊。”
兩人結伴而行,經金沙街,出東城門,不一陣就來到潛溪河邊。
河邊桑竹環繞、綠樹成蔭,彆是一番景致。
波光粼粼、山水成趣。
牧童楊笛、漁舟唱晚。
葉之秋把目光投向那滾滾的流水。
左青龍、右白虎,中間一個大石鼓。
本是風水的寶地。
偏偏潛溪河來添堵。
阻斷了縣城與大淘壩的交通往來。
鄉親們想來縣城,不冒險涉水,就要繞道數十裡。
所以更多的時候,他們隻得趟水過河。
冬季,河水刺骨冰冷。
夏季,洪水險象環生。
時不時還要吞噬鮮活的生命。
年年都有壞消息。
如此危機四伏之地,孩子自然不敢造次,所以大淘壩那麼多適齡的孩童,竟無一人入學,實在讓人著急。
所以,葉之秋要造橋。
為了大淘壩上千人出行的安全。
也為了孩子能坐進學堂。
品味瀚海墨香。
葉縣長和小豆坐在岸邊,眼前是湍急的河水,身後是青青的垂柳。
柳枝輕拂,柔弱無骨、隨風而動。
流水潺潺,浮光掠影、無語東流。
“看那裡——”葉之秋指著左前方。
河道很窄,適合架橋的位置。
身體也朝小豆這邊微微傾了過來。
兩人靠得很近。
有些親密無間的感覺。
小豆的身體沒有回避:“不錯不錯,剛好能接上東門出來的路。”
葉之秋這才回頭看了看:“嘿,還真是,就這裡了。”
“快看那裡——”小豆發出了驚呼。
隨著她手指的方向,眼前展現出了神奇的一幕——日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