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大娘這藥你再喝三帖,十日後我……(2 / 2)

來兮可歸 不自豔羨 1789 字 10個月前

來渙京的路上鬱稀始終聯絡不上剛好出門從商的爹爹,等到了渙京城等待他的隻有因大火受傷瀕危的母親和尚且年幼的妹妹。也是那時鬱稀才知道,自己那藥鋪子裡的老師傅哪裡是什麼無名之輩,普通的大夫怎會識得景王,又能給他們這些流民拿到一路北上的文書。

天災人禍,逆順皆命。鬱稀隻有重振自己,一邊跟著老大夫在渙京城內的一家吉春堂做活,一邊攢錢打聽失蹤爹爹的下落。

那時老大夫告訴鬱稀:“大智若愚,不必探尋過多,安穩活著便好。”

啟召四年,渙京周遭城內喚起不知名的時疫,一時間人人自危。

這時疫擴散之力極強,半月之內就讓渙京城外的郊野屍橫半裡。當時朝廷本就應對邊災無力,時疫更是讓邶國雪上加霜。鬱稀苦熬了半月,自己都染上了疫病,情急之下鬱稀憑著當初父親讓他硬背下的古書配方子,最後試出來的藥流進民間,時疫才算得以控製。

誰能想到救了邶國數十萬人性命的藥方是出自一個少年之手呢?

鬱稀自己都有些夢幻。可是母親已經因為這疫症去了,妹妹、甚至是連師父都因這時疫病倒了,沒有辦法了。

亂世之國有奇人乃是驚喜,驚喜未在君王之側便卻是禍亂之初。鬱稀當初以為自己背靠景王這顆大樹便可無憂,可終究是功績未被讚揚半分,卻還被禁令宣揚。

渙京生存不易,當時鬱稀雖說年輕卻也懂得這道理,於是打算就此再不提此事,可宮城之牆再厚也封不住民間之口。當初朝廷派藥過於緩慢,鬱稀也悄悄借著吉春堂的名頭贈了些百姓“善藥”。興許是民間也有懂藥理之人,這吉春堂的神醫也就排開了名頭,到了時疫結束百姓不認官威,卻道吉春堂勝過那禦醫千萬分,這藥裡頭的名堂定是神醫的主意。

一時鬱稀風頭盛起,也算是秀木於林。聖上與景王的明爭暗奪鬱稀是半點沒摻和,可是他的來路也被反複揣度。再到後來酒樓裡說書的,梨園裡唱戲的,就連渙京城最大的青樓的枕邊風都有鬱稀的名字。上麵一出手,鬱稀這等嘍囉的名聲自然不重要,他名聲越臭,聖上和朝廷也就越英明,一些人也就更喜歡。

現在,鬱稀可以是江湖騙子,可以精通巫蠱邪術,可以是邶國禍根,但就不能是一個普通大夫了。

七年前,一個少年跌跌撞撞來了渙京,從謹小慎微到滿不在意,無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