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這是一個難得識字的機會,去陪少爺讀書去吧,伺候好少爺,爭取能識字,那你就在村裡出頭啦!”陳顯德的目前陳黃氏對他的兒子說道。
陳顯德,陳家“榮華富貴”組合的爺爺,也就是陳鼎的太爺爺,出生在如今的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出生到童年之時清朝未亡,所以小時候還留了個辮子,陳顯德出身在一個貧農家庭,因此從小就去給地主放牛,地主家三房也有一個和陳顯德年齡相仿的孩子,從小調皮搗蛋,地主見陳顯德忠厚老實便和陳黃氏商量讓顯德陪著他這個小兒子去私塾讀書。
“娘,去私塾讀書累還是放牛累”陳顯德問道。
“當然是放牛累,去私塾讀書就是去坐著聽先生講,先生叫你寫字叫你朗讀,傻孩子。”陳黃氏笑著說。
“那我去,隻要能比放牛清閒我就願意去。”
“去了清閒是清閒,但我可告訴你,一定要伺候好少爺,少爺的東西你都拿著,少爺餓了渴了你得伺候著,少爺要是欺負你,你可千萬彆說話,忍著就行了。”
“娘你放心,我知道咱家啥情況,老爺這次讓我陪著去讀書是開恩,我不會有怨言的。”
就這樣,地主家一個無心的,或者說是對於陳顯德無心的舉動,開啟了他讀書的少年時代。
清朝末年,由於洋務運動的興起,在中國百年不變的私塾也悄然發生了很多變化,隨著歐洲和日本等地區的教育理念逐漸傳入中國,有先進思想的中國私塾創辦人也開始慢慢的像學校開始轉化,他們對於學生的管理更加趨於人性化,更重要的是對於課程的選擇也逐漸開始有了啟蒙的科學課程,得益於當年天津與唐山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地理環境,陳顯德的第一個學校就屬於思想比較進步的學校,這所學校的創辦者當年去日本經商,歸國後看到腐朽的滿清政府,決定出資建一所學校培養人才,最起碼讓更多的中國年輕人識字,在這基礎上能有機會看世界那就更好。
顯德相比於地主家的小少爺,學校對他來說實在太美好了,畢竟地主家的兒子另一個選擇是回家睡覺,而顯德的另一個選擇是繼續放牛,因此顯德對於這次上學的機會無比珍惜,而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屬於當時的進步之人,看到這個放牛娃如此努力的學習並且天生聰慧,並沒有因為階級的不同而排斥陳顯德,相反他們有時會更加關注這個放牛娃,因為在這種孩子的身上,他們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顯德,以後有出息了去唐山,去天津吧,找個打雜的工作,你識字你工作應該不難找,彆在這和媽過了,咱們在這的親戚也不少,村裡村外的都能照應。”陳黃氏對顯德說道。
“媽,我在你身邊,要走也是咱倆一起走,我照顧你一輩子。”
陳顯德說這話的時候還不會想到那個年代世道的艱辛,而陳黃氏則清楚的知道兒子拖著老母親進城打工是一項多麼艱難的任務,但陳黃氏並沒有繼續說下去,他隻是欣慰的看著眼前這個聰慧的兒子,她不曾想能從兒子身上得到什麼,她隻想如何能讓兒子放下牽掛展翅飛翔。
“顯德,家裡幾口人?”學校校長紀先生問道。
“家裡三口人,啊不!兩口人,我爹死的早,我姐今年年初嫁人了,現在就剩我和我娘,但親戚都在周邊住,我們村陳家是大姓。”陳顯德回答。
“我想見見你娘,可以嗎?”
“可以啊校長,您定個時間,我讓我娘來看您。”
“不用,還是我去吧,彆折騰你娘了,就明天下午吧,明天你先不用來上課了,在家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