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 樂此不疲(1 / 2)

直播間內,名為‘聖人可汗’的遊客發出靈魂一問。

然,並無人回應。

主要是李唐並不是一個人名,顯然楊堅是不知道的。

漸漸地,天幕消失,露出原本蔚藍色。

楊廣在這個時空過早下線,曆史拐角似乎在這一時空就要發生。

經過天幕預言,太子楊勇開始慢慢收斂自己,生怕惹得文帝不快,落得被廢的悲慘結局。

直至文帝離世,並未發生百官在太子東宮朝見一事,又少了楊素在帝王麵前煽風點火,故而沒有被廢。

其實,當隋文帝楊堅痛殺楊廣後,心底很是徘徊難過,主要他覺得無一塊良玉可繼承皇位,縱觀自己剩下的幾個兒子,實在不堪大用,楊勇算矮子裡頭拔將軍了。

楊勇順利繼位,但他天性懦弱,無勇無謀。由於隋朝的建立離不開關隴貴族的鼎立相助,所以麵對關隴勢力,他顯然多次受挫。

但這並不妨礙他身為帝王該享受的榮華富貴,作為太子時期就十分好色,登上帝位自然左擁右抱。

起初,他還願意上朝麵對關隴勢力,漸漸地便力不從心。

關隴貴族中,李淵因天幕神跡降臨那天正好全程目睹,憶起預言,沉寂多年的心在瞧見楊勇毫無作為時稍有躁動。

李唐?

是人名嗎?還是暗指他李家?

多年的疑惑,在數次尋找李唐此人無果後,一顆心慢慢有了答案。

應當不是人名!

而此刻的李世民也已長大,少年英氣勃發,他捧著當年叔父繪製的運河地圖一路南下,甚覺此等功於千秋的舉措不該被湮滅。

於是請奏開鑿大運河。

與隋煬帝時期不同的是,他力排眾議,由朝廷出資召勞工,而不是征徭役。

勞工是發放工錢的活計,而徭役是為朝廷出力卻分文得不到。

隋朝在文帝的建設下,國家富庶,相比於楊廣驕奢淫逸,天下供給他一人,李世民則歸還與民。

這一浩大工程,關隴貴族內產生分歧,幾次開始實施後又被擱置,如此反反複複,兩年來也沒能開掘多少。

眼見這場千秋功業就要胎死腹中,李世民不斷給楊勇施壓,然而帝王本就胸無大誌,原本也就很不讚同動用國庫來開掘,甚至覺得李淵父子對朝廷指手畫腳,儼然不把他放在眼中。

這激發了楊勇的猜忌,作為帝王,任何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皇權的人和事都必須扼殺。

他知曉自己並沒有能力對抗李氏父子,不知是誰在他耳根說了一嘴,何不挑唆關隴貴族內其他人互相遏製。

楊勇細想後,甚覺此法妙哉,他可以坐山觀虎鬥,最後坐收漁利。

想法是好的,隻是他低估了李世民的軍事能力,他本身就是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猛將。

帝王有此想法,自然有人前赴後繼為關隴貴族之間添火加柴,沒過多久,楊勇沒有看到關隴貴族之間相互製衡的局麵,反而令大隋陷入了內亂。

戰馬聲聲,多地陷入混戰中,加上高句麗一直對大隋虎視眈眈。

內憂外患!楊勇作為帝王反而無法控製此等局麵。

李世民看清天下大勢,想謀舉大事,但又怕李淵不答應,令他沒想到的是,李淵在這個時候召集他們幾個兄弟,言明心中想法,他早就想舉事,奈何沒有契機。

如今內憂外患,關隴幾個貴族早就不服帝王統治,紛紛卷土重來,為穩定天下,他們出軍鎮壓合情合理,隻是到時誰來做天下之主可不是楊勇說了算的。

這一時空內,李世民統率的千軍萬馬南征北戰,李淵逼迫楊勇禪位,曆史軌跡又再次重合。

而利於千秋後世的大運河也在李家父子手中重新開通,至此南來北往的商業貿易從這條運河航行,不僅快捷便利,更是貨運暢通,經濟繁榮。

盛世大唐依舊!

*

天幕消失,唐太宗李世民時期。

此刻天色尚早,天邊幾朵雲霞鋪滿,映照在太極殿的宮瓦上燦若星火。

他正伏案批閱奏折,不遠處是剛被他下旨成為禦前宮女的武媚娘,她畢恭畢敬候在一側,謹小慎微。

方正光影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李世民一愣,正準備有所動作時,忽然腹痛難忍,武媚娘想上去攙扶,卻被君王拂袖推開,可見她並不受他待見。

見此,一直伺候李世民的張內侍眼疾手快,趕緊攙扶住,又命令道:“還杵著做什麼!快傳太醫!”

武媚娘這才醒過神,退出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