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希望能夠成就一個人的修德之路,讓人們自發遵守道德,可這在我們現在的價值觀來看是不現實的,人都有貪新,惡性。
儒學大家荀子就曾提出性惡論,認為人天性本惡,隻要經過教化才會向善,可天下又有多少人去教化了世人,那些言論在沒有懲戒的普通人看來,隻是風過無痕的無稽之談。
道德從來都是人的最高規範,法律才是人的道德底線。
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時間裡,道德會隨和時間而缺失,最終導致國家腐敗崩壞。
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許還好,但凡社會動蕩,那麼就會變成一個混亂無比的朝代,類比一下看晉代和朝代末年的慘劇可以想象。
除此儒家德治有所缺陷外,董仲舒的治理理念最終的演變結果也和他自己所想的大相庭徑。
以“天然感應”為例子,這本來是董仲舒提出限製君王權柄的,要求君王修德愛民的約束。
可是在後來卻變成了一種鬼神之說,不僅沒能約束君王,反而還變成了一種禍害壓迫百姓,愚弄百姓的一種學說,也讓儒學帶上了神鬼的神秘色彩。
要知道在董仲舒以前,儒學的理念是敬鬼神,而不是信鬼神,可自他之後,儒家為了攀附帝王什麼都能做出來。
以孔家為例,每次儒學不好用了,這些條例不利於君王了,那就去找找孔家,曲解曲解聖人的意思,變成有利於統治者的理念。
什麼有個儒生說,這不是聖人的理念,你這就是懂王不懂了。
沒看到聖人的後代都說聖人這樣說了嗎?你能比人家更懂聖人的理念,滾滾一邊去。
什麼你說孔家這是曲解聖人理念,這是奴顏媚上有失文人傲骨,要以死明誌。
這你就不知道了吧,這不叫曲解聖人理念奴顏媚上,這叫取長補短采取適合的理念鞏固學說適應朝代,你看漢代的大儒董大家,他就適當修改了儒學,最終導致儒學興盛,百姓安居樂業多好……
修改、改良、鞏固,打著這樣的名義,儒家的學說,越往後越偏離了原本的理念,自漢以後,再也沒有什麼學說能興起……
人們不在擁有自己的學說思想,想要言論隻需要在聖人學說身上找就好了,隻要我能有理有據的“運用”聖人的話語,那麼我就利於不敗之地。
其中被扭曲的還有程朱理學裡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這被認為是儒學的重要主張之一,他本人被評價為曆史上儒學集大成著,被譽為孔夫子後又一聖人,本條理念也源自孔夫子的學說。
但這個學其實也和孔夫子不相同,自成一派,並被後人扭曲。
“存天理,滅人欲”指代的是,由於宋朝民風放蕩官員壓妓身甚多,於民風不利,朱熹提出人滿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後,人不應該在過多擁有私欲、□□、貪欲等,要求規整士大夫的行為作風。
可惜此等言行太過理想主義化,沒有考慮到實際,最終在後來演變成了,壓迫女性,要求女性貞潔,餓死事小,失節是大,豈不可悲。
其次孔子本人,於此話原先的言論是“存天理,去人欲”“克己複禮”一字之差,千差萬彆。
孔夫子的理是要人懂得自我克製,順應自然規律,而不是壓抑自身的本性,去追求所謂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絕不是孔聖人和朱熹想要的理念。
他們更多是在追求階級穩定,鞏固權利禮儀的製度。
孔夫子一個能說出審時度勢,不拘一格,認為生命寶貴,不該浪費在這種固執之上的聖人,怎麼會讓人做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
程朱二人,一個能說出女兒聰慧無人可配,就可以不結婚,一個雖懇求友人家婦女不在嫁,但那是由於友人家隻剩孤兒寡母,無奈之舉也願意以正風俗的名義為友人的妻子求得利益,縱然婦女在其兄權威之下在嫁,也沒有在強求。
毫無疑問孔夫子和程朱二人的理念,都不再是最初的樣子。
他們的言論被曲解扭曲,有人朱熹虛偽,隻會說做不到的事,他的言論切實的迫害了女性,這叫什麼理想主義者,不過偽君子。
實際上任何一個學派的開創者都是理想主義者,孔夫子的言論中也不乏理想之語,扭曲後也曾壓迫我國千年之久,但這難道改怪他嗎?顯然不該,我們站在了後世巨人的肩膀上,評說先代時就不該隻從後世的世界觀看,更該從當時的世界觀看。
朱熹的出生經曆就造就了他能想到這樣做,卻想不到這樣會對女子造成什麼樣的壓迫,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女性的悲哀。
這不是一人兩人的錯,而是整個時代的錯,有幸生在新中國是我們的幸運,卻不是能拿來抨擊前人的利器。
隻希望後世不在扭曲前人之言,能自稱一派彆再打著聖人言了,聖人都要被言哭了。
樹哥兒聽了都得說:這句話我沒說過。
不過就算此時說的再多,一切也都過去了許久,在古時人們終究,習慣了聖人言,大家已經沒辦法在從這種固化思維解脫出來,故而無論好壞這些學說都被扭曲為儒學。
不過這也不能怪後來人,終究是董仲舒開了一個壞頭,他或許沒有惡意,是為了弘揚儒學才進行修改,也做了對君王的約束。
但是他忘記了,沒有製度約束的權利,就像沒有關進籠子的老虎毫無用處。
在古代封建社會製度,君王是權利的最大擁有者,他可能擁有製度的籠子嗎?他會讓自己被關進籠子裡嗎?
且用經濟學角度劣幣驅逐良幣的說法,他修改儒學是為了弘揚學說,中心思想並沒有改變。
可其他的儒家人能做到他這樣嗎?不能。
人永遠擁有貪性,君王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製度,因此和董仲舒一樣堅持儒家中心思想論的逐漸被驅逐,迎合君王心意的儒家逐漸走向曆史的舞台。
今天他可以以改良的名義,修改學說,明天我就也可以以改良的名義,修改學說,兩者界限模糊不清,無從辯駁。
最後儒家就開始逐漸扭曲,從想要保護友愛黎民百姓的學說,變成了君王集權製的學說,越是往後越是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本色,像墨滴進了水裡,再也看不清水原來的樣子。
此外儒家對於朝政治理的弊端有固步自封,政治腐敗,國家治理高度依靠君王,一個明君可以帶領國家走上太平盛世或者中興,一個昏君可以一下敗光幾代人的積蓄,可以讓萬千黎民百姓“無怨無悔”為他的過錯買單。
儒家的德自宋代以後,烙印古代人心中的是愚忠愚孝,聖人的清明、靈活的道德,分辨是非,不受製於小節的理念,漸漸消失,誰還能說後世的儒學屬於孔聖人呢?】
……
天幕劈裡啪啦一大段吐槽,不止讓各家學派目瞪口呆,也讓董仲舒臉都白了。
他改良儒學本是為了弘揚聖人學說延續學派的命脈,為天下黎明百姓謀取福利,不讓君王為所欲為。
不想卻開了個壞頭,讓儒家逐漸扭曲,禍害百姓。
是他愧對師祖,愧對百姓啊!
董仲舒老淚縱橫,當著學生的麵,哭得不能自己,一下子好像老了數十歲不止,是啊他在被貶到外地做江都國相的時候就該知道,陛下並不想聽勸他的約束。
是他自作聰明,害了百姓,害了百姓!!!
董仲舒的學生麵麵相窺,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家老師,他們的老師是一個熱愛儒學心心念念傳道受業鑽研學說,心係百姓之人。
初被天幕點名時老師有多高興自己弘揚了儒學,讓天下百姓受益,為民安生。現在就有多麼悲戚無助。
如果說儒家正直心係聖人理念的人聽完天幕所言,正在為自己學說後來被扭曲說難過覺得想法子糾正自家學說。
那麼心思不正之人,就在為天幕出現了提供了嶄新的機會而歡喜,並決定給自家學說添把火,上趕著做買賣。
那麼其他的學說就是真的炸鍋了,之前他們聽儒學有缺陷自覺有機會,雖然後世儒家正統,其他學說隻能披皮而上,以為自己學說就算不能出頭,起碼也是有留存火種。
但現在這種連言論都不能在冒出,隻能頂著聖人言打頭的說法真的驚到他們了,這樣長久下去,就算是披皮假的的也變成真的了,誰還會記得他們的學說言論,這是要滅種的。
爭必須爭,不爭學派就滅種了。
今天天幕點出來儒家的缺陷,陛下必然也能知道選擇“我們”學說的機會很大,現在就去自薦,稍稍改點不要緊得先和儒家打個擂台先。
其中法家直接根據儒家的法律缺陷唰唰的用墨家那順來的紙,寫了一籮筐的言論,主旨就是儒家可以治理人民,但是不能用來治理國家機構,治理機構得用我們法家啊!
我們不介意儒家為核心,但是我們法家得為骨架,陛下看看我們,看看我們。
秦時,始皇殿內
嬴政對著天幕中吐槽的儒家缺點隻說出了:“光想以德治國可笑至極,這正是朕不用儒家的原因,光靠仁義沒有拳頭,看誰理你。”
當然嬴政也不覺得能被稱為武帝的人隻會用德治國,他敢肯定這個人絕對兼用了法家。
扶蘇看完也思考著,到底怎麼治國才是正確的,儒家似乎太軟,但法家又太過剛硬,要是兩者雜合一下就好了。
雜合……
一到靈光在扶蘇腦中閃過,他興奮的立刻去上朝,向父皇稟報了自己的想法。
得到了始皇陛下的一個傻孩子你現在才想到的表情,鬱悶的不行。
發問:“父皇是早就想到了嗎?用儒家治內,法家治外。”
嬴政沒有回答,隻是丟給扶蘇一本最近在修改的秦律,並給他和他的兄弟們,指派了任務,觀察這些律法的合理和不合理。
實際上在內心回答:當然沒有,統治者從不該隻選擇一種學說,而是該將有利於自己統治的思想通通吸納並采取。
所以儘管儒學看起來對於統治非常有用,嬴政也沒打算隻重用它,延續後世的道路,而是掀起了新的念頭。
他想以法家為結構,重啟百家學說,相信那些現在危機感滿滿的學派,很樂意為自己遞上一個梯子,為了博得他的青睞,想必工作也會認真許多。
到時候暫時缺失的人手,估計能緩解一下。
思慮在心裡轉悠了一番,嬴政也沒停下手中批改奏折的筆,自從紙研發出來以後,原來六十斤的竹簡,現在隻變成了十來斤的文書,不用花大力氣挪動竹簡,讓嬴政節省出了不少時間,工作效率大大增加,能在同更短的時間內,處理更多的文書。
他對此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