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教室裡早就坐滿了人,隻因這節課是許教授的課。
趙池悠早就聽說了這位據說儒雅至極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授——許鬆與。
趙池悠邊跟室友吐槽人多邊快速向階梯教室走去。剛想怒斥前麵的人怎麼走那麼慢,仔細一看這不就是今天的主講老師嗎!!!趙池悠拉起室友就搶先一步進入教室。
伴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許教授先強調了上課的紀律和計分的標準。然後表示今天不講課,先講馬克思。
趙池悠看著講台上的教授噙著微笑開始講課內容。
“馬克思可以說一出生就在許多人的終點,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貴族千金。
馬克思從小特彆調皮,總是捉弄自己的兄弟姐妹,但是他很懂得打‘一棒子給一個甜棗’的道理,在捉弄完彆人之後會以給彆人講故事的方式讓彆人心甘情願的‘受罪’。
國外的升學方式和我們不同,他們隻要論文通過就可以升學。馬克思初中的畢業論文讓我印象深刻。
他的論文名《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個論文不是很長,但是寫得很好,最後一段他寫道:
‘每個人眼前都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至少在他本人看來是偉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內心深處的聲音,認為這個目標是偉大的,那他實際上也是偉大的,因為神決不會使世人完全沒有引導;神總是輕聲而堅定地作啟示。’
毫無疑問,馬克思升學了。中學畢業後,迫於父親的要求,馬克思在波恩大學學法律。
但學法並不是馬克思的理想,馬克思喜歡寫東西,他常常寫詩寄給父親,老馬克思十分生氣,決定斷了馬克思的生活費。
由於學非所愛,整日沒有目標,馬克思酗酒、與人決鬥、被關禁閉。但同鄉經常接濟馬克思,讓馬克思日子並不難過。並且開始追求未來的妻子——燕妮。
老馬克思看到馬克思並沒有絲毫學習的想法,於是托人將馬克思轉到柏林大學。
在這裡,馬克思接觸到了黑格爾的哲學理論,由此醉心研究,大量閱讀書籍。並且娶到了心愛的人。
畢業之後,馬克思成為《萊茵報》的主編,由於馬克思總是抨擊當時的時政,為貧苦人民發聲,觸及了貴族的利益而被驅逐出國。
輾轉幾個國家,又不斷被驅逐,在此途中,燕妮一直不離不棄。自己的九個兒女因為風餐露宿最後隻剩下三個,甚至沒錢買棺槨。
在給恩格斯的信中他說:‘我以為我已經經曆所有的不幸,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不幸。’
自己和剩下的妻兒得以生存離不開好友恩格斯的接濟。流離失所的時候,馬克思得到恩格斯的幫助才得以寫下偉大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