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周刊報道,全國各地連續不間斷出現的大型海市蜃樓現象已消失,長達兩年的現象突然消失原因正在調查中。據有關知情人士透露,現國內外研究還未有所發現……。”
邵江非站在宿舍樓下的在陰影處躲避著烈日,靠在柱子上刷著手機視頻,時不時抬頭望向樓梯口的來人,耳邊響著主持人的播報聲音。
他聞言望向天空,天湛藍湛藍的,像透明的鏡子那樣明淨,遠遠地望著都可以感覺到熱浪炙人。
這怪異的現象開始於兩年前,當海市蜃樓第一次出現在上空是在一個普通的日子,出現的瞬間每個人都紛紛驚奇,各個媒體爭相報道,打卡海市蜃樓現象逐漸成為風向標。
可自那天起,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頻繁地在上空出現海市蜃樓,消失時間開始變長,從最初的每月出現,變成每星期,甚至是每天都會多次出現。當世界開始不受控製,人類才警覺出不對,整個世界刮起了討論的風潮。
頃刻間眾說紛紜,各種解釋油然而生,有說世界末日的,也有說汙染破壞大氣層導致。
後來無論是國家出麵調查還是群眾自發觀察都沒找出海市蜃樓出現的真正原因,這現象的出現對世界沒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
人們都習慣了海市蜃樓的出現,學會平靜看待海市蜃樓,不會如最初一般瘋狂引起熱議。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市蜃樓出現的規律也在這半年內變得越發的頻繁,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人們都適應在海市蜃樓下的生活,大多數人對這件事的關注度下降,也就不了了之。現突然的消失從重回在大眾視線中。
陽光看得讓人眼神刺痛,邵江非眼前被晃得閃現出一輪輪五彩斑斕的光圈,變幻成各種扭曲的線條,暈沉感浸進腦內占儘意誌。就在這恍恍惚惚中,猛然傳出一陣聲音,喚起了邵江非意識的一絲清醒。
是一段輕微而平穩的電波聲,持久回響讓他無法分辨出是外界還是腦內的聲音,雖不刺耳但持續性響徹讓他煩躁不安。
上空傳來耳熟能詳的考試鈴聲,腦內的電流聲在鈴聲的出現下變得微乎其微,邵江非望向天空,仍是湛藍一片,萬裡無雲,可那聲音卻是憑空出現的。
他不禁懷疑起自己幻聽的可能性,但下一秒天空繼續響起了和腦內一樣的輕微電流聲,同步在一起。
[叮鈴鈴,叮鈴鈴。]
[人類篩選計劃登錄中……,中國區登錄成功。]
[中國區檢測中,檢測出玩家人數共計16.72億人。加載玩家信息……]
[警告!警告!檢測出玩家2.6億人不符合人類篩選計劃標準,將進行淘汰處理……]
[已成功淘汰玩家,重新加載信息中……,載入成功。]
[中國1區原14.12億玩家現成功登錄7.6億人,已全部登錄成功,歡迎來到人類篩選計劃。]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請各位玩家努力晉級,避免淘汰,存活下去。]
[全部玩家現強製載入遊戲中,倒計時開始,3,2,1。]
係統女音毫無感情地播報著,語氣平穩聽不出任何起伏。隨著倒數得臨近耳內的電流聲開始加劇,腦內噪音越來越大聲,地麵開始搖晃,樹木開始重影,邵江非眼前的所有開始顛倒。
一切變得失真、模糊、發黑。
刺激性的耳鳴聲從腦內退去,模糊的神智逐漸恢複正常邵江非睜開雙眼時,天空已經昏黑下來了。
他發覺自己不在原本的宿舍樓下,而是離奇地出現在一個陌生村落裡,他張望著四周,一共站著六個人和他一樣來到這裡。
離邵江非最近的一個男生拿著手機慌張地按 著,男生嘴裡不斷發出惡劣叫罵著。邵江非沒有說話,隻是冷靜地觀察他的反應,從他暴躁的行為可以看出這裡似乎沒有信號。
五男一女都是滿臉的緊張與迷茫,顯然都是突然出現這裡的。邵江非又是聽到一陣電流聲無端響起,他望向漆黑的天空,一輪圓月孤獨地掛在空中,那電子女音再度響起。
[玩家陳恒、陸成文、李行歌、邵江非、吳華、楊勇、楊茵曼登錄副本守水村成功。]
[係統已將玩家成功載入副本守水村,請七位玩家解開真相,獲得勝利,避免淘汰。]
[注意,請各位存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人類篩選計劃預祝各位玩家副本順利。]
邵江非一邊認真聽著係統冷漠地說著規則,一邊觀察周圍的人,係統十分平靜的述說沒有讓他們冷靜下來,反倒他們激起逆反心理,越來越激動,恐慌,不安。
“tmd,什麼鬼你誰啊!快放我回去。”一個男人激動地對著天空破口大罵,發泄自己的怒氣。邵江非沒有把他叫罵聲放在心上。他隻是暗暗觀察著四周。
道路的兩旁都黑茫茫一片。隻能看到許多樹木的影子聳立在空中,夜的潮氣在空氣中慢慢地浸泡著,擴散出一種詭異的氛圍。
土路上停著一輛小麵包車,透過車窗可以看到是一輛八人座的車。車鑰匙還插在上麵,發電機還在微微震動著,車前燈隻能照亮一米開外的地方,霧似的小雨被折射出來,車身上都濺滿了泥點子,連車窗都沒幸免於難。
一個男生跌跌撞撞地奔跑在泥地上,來不及站穩腳跟就迅速坐上車,響起啟動的聲音,剩下的幾人滿眼希望地圍在車旁,盼望著男生能夠成功。
麵包車的車前輪已經深深陷進泥地裡,啟動機不斷發出嘶吼的轟鳴聲。但輪胎還是在原地瘋狂打轉,沒有移動分毫。
邵江非看著自己的運動鞋被滾動的輪胎沾滿了泥漿,土地濕潤倒還能踩出吱吱的水聲,不久前應該下過一場暴雨,他沒有繼續待在車旁,邵江非看向突如其來的另一處光源,有人打著手機電筒站在一塊及腰高的石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