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還不用下臨床,可以趁著這段時間好好看看,確定下來研究方向,最好能先做一些預實驗。”
曾述說的這些名詞加慧都像聽天書一樣,加慧終於意識到,原來考研隻是研究生生涯的敲門磚,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晚上曾述和加慧還有陳雅一起去吃了魚頭泡餅,算是他們專碩之間的小小聚會,作為大師姐,陳雅的實驗已經完成了,也不想讀博士,她的重心已經完全放在的臨床上。
“師姐已經結婚了,孩子都三歲了。”
“所以師姐是剛生了孩子就來讀研嗎?”
加慧驚訝得瞪大了眼睛,人都說一孕傻三年,可陳雅師姐懷孕備考研究生,出了月子參加複試,一邊帶娃一邊讀研。
真的了不起。
“老師最近還為難你嗎?”曾述問陳雅
陳雅無奈地笑笑“倒也還好啦,總歸我是不可能讀的。”
加慧不明白,為什麼老師給讀博的機會都不想要,也不明白學生不想讀博老師為什麼要強逼學生讀博,明明想考博士的大有人在。
加慧很快就明白了
那天聚餐回去之後加慧在數據庫裡搜索導師的名字,發現曾述在去年12月份的時候發表了一篇一區的綜述,作為評估論文質量的重要標準,中科院分區一區的文章往往是學生們夢寐以求的,曾述竟然剛學3個月就發了一篇,實在是天賦異稟啊。
加慧還沒來得及感歎,就發現陳雅師姐竟然也是在入學後就發了一篇一區文章,而且不同於曾述的綜述,陳雅學姐發的竟然是研究型論文,要知道如果12月份論文能發出,那麼大概率師姐是在入學時就開始寫文章甚至入學時已經開始投稿了啊!
想到曾述現在都還沒有發過一篇研究型論文,可見陳雅學姐當初是真的拚命。
以導師作為通訊作者的文章實在很多,加慧一口氣全部下載下來,將每篇文章以“期刊-年份-標題”的方式命名,然後準備一篇一篇的看。
然而僅第一篇論文,加慧就看了三天。
因為曾述和陳雅大多數時間都在醫院,加慧便和一起來的同屆學碩聊起來,同屆的學碩叫劉園,是曾述的同班同學,這樣看來也算是加慧的學妹,人長的小小一隻,白淨的瓜子臉上一雙大眼睛忽閃忽閃的,開朗又友善,很受大家的喜歡。
兩個人一起坐在實驗室裡看文獻的時候,學碩的師兄師姐們都會主動和她們打招呼,但加慧自己在的時候師兄師姐們就不會理她。
加慧察覺到了不同,卻又不明白為什麼,雖然自己比劉園來得晚一些,可大家也一起吃過飯,彼此算是認識,又加了微信,無論怎麼樣也是可以打個招呼的吧。
隨著時間的流逝,加慧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被這個陌生的實驗室排擠。
她們甚至建了一個小群,有劉園,有其他的師兄師姐,但是沒有她,在午休時間他們會默契地一個接一個地離開實驗室,然後一個小時之後精神飽滿地回來,留下人生地不熟的加慧,要麼點外賣,要麼吃醫院門口的永和大王。
永和大王真好啊,離開那個壓抑的實驗室,喝一杯熱乎乎的豆漿,加慧就覺得自己仿佛重新活過來了,又可以元氣滿滿地進行下午的文獻閱讀。
儘管加慧一遍遍告訴自己沒關係,不要在意,可當實驗室的大家都在回避她,當劉園甚至已經定好了課題準備開始做預實驗,加慧卻連一點點思路都沒有,她參加不了任何的實驗,她也融入不了這個集體。
那天加慧正在自己的位子上和論文較勁,一邊看著陳雅的論文,一邊在本子上寫寫畫畫,想開拓一個自己的思路,實驗室裡突然進來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他顯得對這個實驗室非常熟悉,彼時劉園已經和張師姐去彆的實驗室一起做實驗了,那人見實驗室四下無人,便徑直走到加慧旁邊,看起了加慧的電腦屏幕。
“你是這一屆的小師妹嗎?”
他突然開口問道,笑眯眯的,加慧正因為自己在用翻譯軟件而感到羞恥和手忙腳亂,聞言回頭應道
“是的,我叫曲加慧。”
“小曲啊,你好,我是去年畢業的博士,我叫李鋅維。”
李鋅維?加慧立刻把文章翻到最上麵,沒錯,就是這個名字,是通訊作者哎!
“你看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嗎?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實際上那時候加慧每天在實驗室覺得十分煩悶,看文章十分鐘裡有九分鐘都在走神,頭也疼,胃也疼,晚上愁地翻來覆去地睡不著覺,自然學術方麵也很難有進步。但對於這篇文章,陳雅師姐曾在飯局上給加慧大概的講了一下前後邏輯,所以加慧入手比較容易,也發現了一兩個可以延伸的點。
“這篇文章裡主要研究了兩種通路對腫瘤治療的作用,並使用相應的RNA進行治療,但這種治療方式的成本較高,口服RNA遞送的效率很低,而因為腫瘤的位置在深部,原位注射也很難實現。”加慧斟酌了一下,便鼓起勇氣說道。
“沒錯。”
李鋅維連連點頭,雖然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優點和弊端是老生常談,但對於一個剛剛入門的學生來說,加慧已經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