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拳 睡不著就打一通拳吧!(2 / 2)

再見他歪著身子拈著手腕擊向胸口,拳從胸口向上抵在嘴邊,狀如吹簫,去時躲影,來若翩躚。

——曹國舅,仙人敬酒鎖喉扣

隻見他手一揚,拂塵翩,直臂橫肘敬酒勢;頂肘開,頓肘填,穿腿坐地;臀肘右下,左臂身旋鎖喉扣。

——何仙姑,彈腰獻酒醉蕩步

又見他晃著步子彈腰獻酒,懷抱荷花似羞狀。

——藍采和,單提敬酒攔腰破

再見他上勾下挽提著酒壇敬酒,轉身左手屈臂向右前下壓至右肩前,右手攢鳳眼拳從左肘彎下方反拳出擊將酒壇正對腰的位置打破。

——張果老,醉酒拋杯踢連環

隻見他倒退行進好似倒騎驢,一拋酒杯旋子轉體雙腿連環踢打。

——鐵拐李,旋踵膝撞醉還真

再見他倒翻身前撲,肘部彎曲向前擊打。向前頭翻,身子一倒腳一掀,蹬足躍起。

他好似醉漢酒後跌跌撞撞,搖搖擺擺,實際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柔中有剛,曲中有直,這就是醉八仙拳。

簡稱醉拳,它好似武術界的一朵奇葩,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華國這龐大的武術體係中,醉拳格外奇特,它講求形散而神不散,有點戲謔但又貌似總能出奇製勝,最關鍵的是還需要有一個特彆的道具加持:酒。

醉拳很好看,不然也不會一直被列為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在曆屆武術盛會上醉拳這個項目都深受人們歡迎,容玖昭自己也很是喜歡。

少林體係裡亦有醉拳,它是以醉形醉態和攻防技法融合而成的拳術,吸取了地趟拳中騰空、摔跌、臣地、滾轉等動作,增加了醉形的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將微醉-狂醉-爛醉-醉醒一一展現。

但他更喜歡打現在這套醉八仙拳,這套拳法以道家的八仙為名,模仿八仙各飲酒醉態而形成的傳統拳術,腿走八卦、醉眼朦朧、醉態懵懂之中的不守自守,不攻自攻的攻防功夫意境,配以口訣食用更佳~

但醉拳其實還有個更受歡迎的親戚,那就是“醉舞”,醉舞比醉拳更具有藝術性,也有種說法就是醉拳是由古代的醉舞發展演變而成的。

為啥說醉舞與醉拳是親戚?

因為追溯曆史,舞蹈要比武技更先出現,古時更多用來祭祀,以及最早被帝王用來展示自己武力的一種方式。

盛唐之時出現的《公孫大娘舞劍器》和《秦王破陣樂》,這些都是舞蹈與武術的結合,北宋故都德壽宮《舞譜》中所記錄的舞蹈動作,更是常用“抱肘”“盤轉”“踢”“靠”“閃”等名詞,與今天武術套路中所用術語基本一致。

傳統武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雜技、舞蹈等藝術影響,才逐漸轉化為獨特的現代武術,而醉舞作為古代舞蹈的一種形式,那它完全有可能被武術所借鑒,最終體現在醉拳上。

因而醉拳比起其他拳法來對腰腿的柔韌性、關節的靈活性等方麵的要求也要更高。

醉拳技法講究眼、手、身、腿、步的配合,要求達到神傳意發,手捷眼快,步碎靈活,剛柔相濟,動迅靜定,形神合一,意氣相配,才能給人一種虛實相間,輕盈瀟灑的感覺。

容玖昭身形靈巧地左右騰挪,身體時而傾斜,時而挺直,時而飛身騰空,瀟灑轉體,時而又跌跌撞撞、搖搖晃晃、翻來滾去,良久,終於將這一套醉拳完整地打下來,他呼吸微亂,身上也有了些薄汗,略略回屋收拾了下,就身心舒坦地倒在床上。

之前那種興奮到能上天的激動之情也慢慢平複下來,他懶洋洋地大字平攤在床上,腦袋放空地盯著天花板看了一會兒,眼皮逐漸沉重下來.....

呼,一夜無夢!

早早爬起來的容玖昭倍兒精神,一看表,恩,才6點多。

一通簡單的洗漱過後,容玖昭隨便穿了套休閒的運動服就準備出門慢跑,還在外麵打了一通迷蹤拳才跑回來。

一進客廳正巧碰到容爸爸剛好把早餐端上桌,見兒子晨練回來立刻出聲招呼人過來用餐。

容玖昭:咦,這不是巧了嗎,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