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很愚蠢啊…………’
“但是人往往糾結的不是誰能一直陪伴自己”
“大部分人糾結的是,在自己最難過,最痛苦,亦或者是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候,是誰陪在自己的身邊”
“可以說,一個人的痛苦多半是由許多人組成,而快樂,幸福感,往往一個人就夠了”
“安奈,你並不擅長向彆人敞開自己的內心,或者說是你習慣了織好一張麵具,牢牢縫在臉上,所以即使24小時的觀察,也不會發現一絲痕跡”
“但是”
言醫生接下來的話讓我呼吸一滯
“你並不是想就此作罷,你還願意將這些告訴我,那就很好了,就說明你是想揭開那層麵具的”
“我見過許多自殘、自殺的人,都有著完美的偽裝”
“他們往往不會太開心,也不會時常鬱鬱寡歡,像個正常人一樣地生活”
“因為他們從不相信自己是病了,因為他們寧願相信世上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麵,而自己,隻是正常的情緒低落”
“當無數次的不正常行為被強行理解成正確的時,就沒有人能來解救了”
“安奈,你的苦難不比他人少一分,所以不要認為自己是自討苦吃”
言醫生說的話往往能最有效解決我的困擾
“言醫生”
“嗯?”
“他們…………都遭遇了什麼?”
“嗯…………很多很多,有從小就沒有人愛的,所以往往會自卑,會缺乏安全感,還有的家庭重男輕女,這類人往往因為得到的關注太少,所以會將自己掩飾成小透明,又在心裡訴說著不公平的種種,還有的是在學業上遇到了很大的阻礙,終日被巨大的壓力籠罩,所以時常情緒緊繃,容易應激”
“學業上的阻礙?”
“對啊,曾經有個小女孩,大概14.5歲吧,就是因為學業上的問題自殘”
“我記得她來找我談話的時候很平淡,問什麼答什麼,但是跟她聊起校園,立刻就翻臉了”
“不同於分數的壓力,她看得很開,認為即使考得再差,長大了,租個小公寓,去家甜品店做個前台,30歲還可以去旅遊”
“但是”
言醫生說到這裡,語氣變得惋惜
“她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以及精神分裂傾向,所以最後…………我們沒能把她拯救”
“這個女生更害怕是班主任對她的態度,打個比方,如果她的作業寫得差了,或者考試差,就會被班主任叫去談話”
“我從她眼裡看到的,是如同深淵般的驚濤”
“她的應激,會幻想自己家人的眼神,語氣”
“最後還沒進家門,就已經受了場酷刑”
“所以她是害怕家人?”
“90%的心理問題都來源於家庭”
“我也不例外”林安奈微微苦笑,無奈地接受這個事實
“但是你不一樣”
“你第一次來的時候,我就知道”
那天下午,我沒有接受係統治療,隻是作為一個朋友,和言醫生閒聊
也是這時候,突然覺得沒有了束縛,來源自己的,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