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黛玉一大早就坐在炕上,……(2 / 2)

黛玉雖然不愛吃花生餅,但是出於禮貌,還是雙手接過了,十分認真簡短地道:“讀書習字。”

其中一個穿著嫣紅色衣裳的女孩兒聽了這話,不免詫異,道:“妹妹這麼小,就要去上學不成?”

宋家大姑娘連忙找補,道:“上學倒是談不上,林家大哥哥本就文采斐然,想必閒暇之餘,教導妹妹也是有的。”

這一下提到了自家哥哥,黛玉明顯感覺到這些小姐姐的眼睛亮了不少,宋家大姑娘笑道:“聽說今日林家大哥哥也來了,這會子應該正在前頭,我的兩位兄長還說今日要以文會友,待會兒又能聽到林家大哥哥的佳作了。”

不得不說,放眼整個揚州城,甚至整個江南,在一眾青年後輩中,林瑜的名氣都是數一數二的,林如海剛開始還擔心兒子會被名聲所累,刻意低調,誰知兒子太優秀,沒辦法,現在林瑜可以說是江南不少閨閣女兒家的夢中情郎。

“不如咱們也來一場詩會如何,”一個女孩提議道:“各人作詩一首,隱去姓名,謄抄一份送去前麵,由各家公子評比,傳出去也算一段佳話。”

宋家大姑娘聽了這話,眉頭微微皺起,這算什麼佳話,時下風氣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南邊尤甚,雖然大戶人家的女孩子都會識文斷字,但是才名過甚對女孩子的名聲沒什麼好處,更何況還把自己的詩文傳揚出去,給那些不認識的公子哥傳看,到底不該。

於是便開口說道:“何必要送給他們評比,再說了都是自己姐妹,也沒必要分出個高低來,依我說,便以這園子的風景為題,五言七律韻腳一概不顯,撿各人愛做的做去,若不想做的,也可以來看看,如何?”

到底是宋家大姑娘的東道,她既然開了這口,眾人也不好說什麼,紛紛附和說好。

宋家大姑娘立馬命人去準備筆墨紙硯,眾人得了題目,各去思索,有的倚著圍欄看樹影,有的三五結群去賞花,有的當沒事人一樣,做在一處敢圍棋。

黛玉看著手裡的花生餅良久,最終還是默默的把餅子隨手給了身邊服侍的丫頭,很明顯,這次作詩,眾人根本就沒把她算進去,黛玉本就不認識她們,又不喜歡這樣的場合,索性跑去水池旁,看遊魚。

宋家大姑娘見她一人在這裡自娛自樂玩的開心,也就沒多做理會。

丫頭們怕黛玉栽下去,隻能在一旁小心地護著,一時又有人拿來了魚食,黛玉嫌腥味重,便讓丫鬟們投喂,自己則在一旁看熱鬨。

樹欲靜而風不止,不一會兒就有好幾個過來與黛玉打招呼的,有同知大人家的千金,也有鹽商家的姑娘,不過說來說去,最後的話題總會落到林瑜身上,問些林瑜平日都做些什麼,喜歡吃什麼之類的。

黛玉哪裡不清楚這些小姐們的心思,過來搭話不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罷了,不過黛玉是個鬼精靈,總也不上當,跟這個人說哥哥最愛吃辣,跟那個說哥哥最愛吃酸,戲弄一個算一個。

眾人哪有不清楚的,隻當她年紀小,胡亂說的,也有不知羞的,當即邊指出黛玉胡說。誰知黛玉絲毫不懼,睜大一雙含露眼,道:“這位姐姐為何如此在意我家哥哥的喜愛?”

話雖然還沒有說完,但是就是這種似明非明的話語更容易讓人引起遐思,那個姑娘聽了這話,立時紅了臉,囁嚅道:“我不過隨口一問罷了。”

黛玉也不再去理會,轉過身去,依舊去賞自己的魚。

大概一炷香的時間過去了,眾人陸陸續續交領自己的詩句,宋家大姑娘領頭,一一評比,黛玉並沒有走上跟前去,隻在一旁聽著,看著眾人討論吟誦,不過是沒什麼大的利益。

偶然間聽了一句“妹妹這句寫的不錯,用鹽比作白雪,去年下的一場雪可不就是這樣,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黛玉隨口說道:“倒不如用柳絮的好,更顯得雪花輕盈飄逸。”

這是東晉時期才女謝道韞著名的柳絮論,誰人不知,眾人隻當黛玉小孩子家家,知道一兩個典故,在這裡賣弄才智,笑道:“林妹妹有所不知,詩詞也是講究起承轉合,平聲對仄聲,虛實相對的,柳絮雖好,隻是放在這裡對不上。”

“平仄虛實不對又如何,”黛玉搖搖頭,道:“這些個規矩格調本就是最無關緊要的,隻要立意好,詞句新奇,何必墨守成規?”

宋家大姑娘聽了這話,深以為意,越發覺得黛玉談吐不凡,笑道:“今日可見古人說的不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林妹妹小小年紀,見識不小,倒是我等太過注重細節了。”

究竟隻是小小遊戲,眾人一笑了之,最後也沒平出個一二三等來,等到最後,宋家大姑娘一直拉著黛玉說話,討論些詩書,直到丫鬟們過來傳膳,女孩子們這才往前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