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王彩霞將要在安慶縣開辦毛紡廠、豬舍等事由張縣丞和周有財等人傳出,早已在安慶縣內傳得沸沸揚揚,還飛快地向周邊縣鎮傳去。
不光安慶縣鄉民聽得是目瞪口呆,就連聞風而來的流民也是個個期待,心想王知縣這次不知需要多少人手。
對於王彩霞的農莊莊丁,開懇荒地,人人都能吃飽,養活家人,他們聽了羨慕得眼冒綠光,口水直流。
那些雇工農漢們走在大街上,享受著路人的羨慕,直覺腰板挺直。
當然這些雇工的事情還是三爹爹出麵,見台下人頭傳動,‘咳’,輕了輕噪子,“各位都聽說了,我王家雇勞工的賞罰措施與農莊裡莊丁一樣,偷懶者罰,勤勉者獎,每日管飯,有月糧,有年獎,具體待遇我在這裡就不再細說了,一會想報名的,自去管家那裡簽定契約。契約上會寫的明明白白。。。。。。”
眾人懷著興奮的心情將王管家圍個水泄不通。
在水稻田裡養魚,在水稻田邊種植大片的蔬菜、豬草和黑喬麥草養鵝,建築了豬舍、鴨圈、雞圈,等豬草長熟了,拌著麥糠用來作飼料,養殖場糞汙集中收集處理,建立糞汙處理係統,液化的糞汙直接灌溉到周圍數千餘畝果園和山林,如此資源被最大限度的利用起來,形成循環。
當王彩霞謀化著這一切,就是安慶縣的做慣了農活的老農和農婦們,也不得不服,這個王知縣還是一位養植養殖高手啊。其實王彩霞哪裡會養豬,不過是前世,從小生長在鄉下,耳熏目染曉得一些毛皮罷了。
這塊低窪地,當然也有了一塊牌子,上書安慶縣大養殖場。建造了沒多久,一切都顯得粗糙。
豬舍裡放養著兩百頭豬仔,這還是從遼州府各處高價收來的,很花費了慕容玦的精力,現如今農戶飯都吃不飽,更彆提養豬了,隻有地主家中養個一頭大母豬,外帶幾頭小豬仔,東拚西湊,四處打聽,一直到現在為止,才從各處買了這些豬仔。看來,豬仔的數量要想增加,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不過就現在兩百頭的豬仔規模也算是全月國最大的了。
這些豬仔養上四個月至半年,有個兩百斤就可出欄,扣除豬平日裡吃的麥糠和豬草等飼料的本錢,一頭豬可以掙一兩銀子。
還有買來的雞仔、鴨仔、鵝仔,王彩霞主要打算用來下蛋的,養這些家禽還有一個好處,萬一哪年遇到蝗災,那就發了,驅趕家禽入田吃蝗蟲,既養肥了家禽,又保住了莊稼。
安慶縣毛紡廠,是由慕容玦等商客們主理的,王彩霞也參了一部分股份,年底分紅便可,建設廠舍,羊毛的收集,雇傭勞工,各色印染,手工編織等一係列的工序,已經基本準備完畢,就算正式開工生產了。
動工之後,王彩霞也帶著張縣丞等人親自視察一番,其結果還是相當滿意的。
慕容玦做了王知縣的財團掌櫃,一直都是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的乾了一段時間,不但沒有人找他的麻煩,權利更大了,各方的商賈聞風趕來求見,想分一杯羹,也沒有人總在他旁邊指手畫腳,王彩霞基本上就是一個甩手老板,除了提出不少的好建議全權交給他來執行,偶爾會派她的爹爹從旁協助,局麵漸漸打開做大。安慶縣的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
安慶縣最大的街道,東街。
比起王彩霞上任那會,東街的麵貌可是大有不同,街上的來往行人多了,特彆是東街連著廣場一帶,由於三爹爹在此招過幾次雇工,各方的流民和外地的農戶前來,讓安慶縣的人口增加不少。
原先街角蹲著的衣衫單薄破舊,眼神麻木絕望的農戶們,現在挺直著腰杆走在大街上,臉色紅潤起來,眼神帶出了神彩,對好日子的向往,笑容帶出了活力。
茅草屋房頂上也換了新草,漏風的牆口子,也用新泥堵上。
肚裡有食了,口袋裡也有了零錢,外地來的商客和附近城鄉的小販也增加了不少,東街兩旁商鋪開門迎客,此起彼伏的吆喝聲。
安慶縣外加管轄的各鄉鎮,登記在冊的人口,隻要想找活乾,不管是老人、孩子,這些人,現在基本上都在安慶縣各地的農莊、養殖廠、毛紡廠等地做工。
除了安慶縣原有的人口,還有約千百流民和民戶,在安慶縣各處找到了活乾,這些農工、莊丁每日包夥食,每月有月糧或月錢,相當於後世的包吃住。
人口增長了,消費能力也就增長了,特彆是安慶縣剛剛走步,糧食、布匹、蔬菜、肉食、食鹽等貨,需求巨大,都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吸引了眾多商客前來開設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