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中華東部的一個小村莊,坐落在一個普通的貧困小鄉鎮。
村子名叫店村,村南邊的村碑上說伏姓是戰國後期皇帝為賞有功之臣賜下來的姓氏,也不知傳承了多少年,祖祖輩輩世代相傳便形成了這個小村落。
雖然這個村原住民姓伏,但是經過曆史的洗禮,倒是有大半張姓,幾個零散的彆姓,再沒有其他。
村子不大,從南到北也就一裡多地,東西還要略小。幾百口子的人,那時候人人都窮,倒也沒有那麼多勾心鬥角,人心倒也算是純樸。
倒也不是沒有衝突,偶有兩家子吵架撂了挑子,男人拿起鐵鍁直往身上招呼,拍在身上也得疼上十天半拉月。女人吵架相對就“文雅”些,一般倒也不用“武器”,什麼抓耳撓腮,薅頭發是避免不了的,這些倒也不算什麼捅破天的大事。
街坊鄰居,這種事在所難免。
店村主路呈南北走向,把村子分成東西兩部分。往東有三條輔路,西邊房子蓋的稍顯淩亂,也就沒有能貫穿南北的路。
東西輔路較多,也較零散,東邊的輔路多些,由於西邊房子太亂的緣故,一般也就通到主路便沒有了。
那時的路都是土路,就是鎮上也少有柏油路,更彆說村裡這種窮鄉僻壤。且路高低不平,尤其是到了雨天,就是牛車也得打幾個出溜,難走的很。
伏歌家便住在村子的東半部分,主路東邊第一條街,總算起來大約在村子的中部,主路往左一拐就能看到。
家裡父母都健在,下麵有一個弟弟。還有一個二大爺,伏歌父親的親哥哥,沒有結婚,一直一個人,平時不回家,在外務工。
房子是那種土房子。地基是石頭,石頭上壘了幾層青磚,上麵全是用泥和小麥杆摻在一起,後慢慢累起來的土牆。梁是木頭結構,彆小看木頭,但是很結實,用個幾十年完全沒有問題。最後蓋上用蘆葦杆做成的,本地人叫帛仗,再合上瓦,就算完成了。
屋不是很高。也就是那個年代,家裡窮,營養不良,人就長的矮,家裡大人進出磕不到頭,隻要稍高一點的人都得稍低著頭。有時候那人高馬大的人家來串門,忘了這茬,沒準頭上就得撞出一個大包。
伏歌今年6歲,弟弟4歲。伏歌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
那時候不叫什麼幼兒園,叫育紅班,村裡到了上學年齡的都要到育紅班上學。
伏歌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弟弟恰恰相反,說起來嘚吥嘚的沒完沒了。
此時正值暑假,還沒有上過學的伏歌根本不知道暑假的寶貴。哥倆正在院子裡玩,玩的都是那時候都在玩的跳房子。
用不知哪裡撿來的石灰塊兒,在地上畫上房子,哥倆就玩了起來。那時候玩的東西很少,連個玩具都沒有,所以這種遊戲小孩子們都玩的不亦樂乎,天天玩都沒有膩的時候。
此時媽媽正在喂豬。那時候有的家裡養著幾頭豬,少的一兩頭,多的也就三四頭,院子小,規模化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更沒有那個念頭。過年的時候,條件稍好的人家就得來一頭,宰了自個兒留著吃,也有自己殺來賣的,把豬宰了,拿個破桌子支起個攤子,都不用吆喝,莊子小,殺頭豬半個村都得知道,有想要的或是饞這兩口的也會要上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