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大哥。”顧林書上前問道,“我去城南給母親買胡記糕點的時候,見有官兵圍了宅子,城裡可是出了什麼事兒?”
“哎唷我的爺。”尤正唬了一跳,拉過顧林書上下打量,“您那時候在那片兒啊?那邊兒可亂的很,您沒受什麼傷吧?”
“沒有。”顧林書道,“我們見情形不對,趕緊打馬走了。隻是見那麼大的陣仗,心裡好奇一直惦記著。”
尤正拉了顧林書往外走了幾步,遠離書房的大門,這才壓低了聲音開口:“抓流寇呢!”
顧林書一驚:“流寇?!”
“可不是!”尤正道,“野蜂嶺深處不是窩著幾窩盜匪?往日裡隻是在山路上劫道,把總帶人去清了幾次,那幾窩劫匪總是除之不淨。”尤正四周張望了一番,聲音壓得更低,“這次有人傳了消息,那窩子土匪進城了!不知道在盤算什麼大買賣!”
顧林書心念電轉,暗道不好,追問道:“莫不是那圍著的宅子是盜匪的窩?”
“這小人就不知了。”尤正道,“不過聽說,是有人見著匪徒翻牆進了那宅子,所以千總才領兵去圍了。二爺,”尤正勸顧林書,“這些日子城裡隻怕是有些亂,您可萬莫再靠近那些魚龍混雜之所了。”
顧林書誠心道謝:“多謝尤大哥。”
從尤正這探到了消息,顧林書的心放下了一大半。等到綠鬆回來把探得的消息告知,兩下一對比,確如尤正所說,是千總在追查流寇的下落,顧林書眼見這把火燒不到自己身上,懸著的心才完全放了下來,這才有心盤算新入手的七千兩銀票。
袁氏管家,顧林書去請安的時候,時常也有旁聽到幾句,知曉母親手上不錯的鋪子,紅火的時候歲入也不過才三千兩銀子,他手上現下握著的,足足是兩年多的鋪子年例。
他手上空有這麼多銀錢,奈何來路不正,不能在家人麵前過明路,這好比讓他錦衣夜行,心裡十分憋悶。
綠鬆最是明白顧林書的心思,見狀提議:“爺若是無聊,不若小的去請和爺相熟的幾位,約了去五芳齋聚聚?”
顧林書摸出一角銀子朝著綠鬆砸了過去,笑罵道:“還不快去辦?”
綠鬆領了差事剛出門,外院來了送炭敬的車隊。門房領了拜帖和禮單送到二門,轉給內院的婆子送進了鶴延堂。
袁氏有袁巧鳶陪著說話解悶兒,談興正濃。大丫鬟菊幽拿著送上來的單子,轉到袁氏手上。袁氏打開掃了兩眼,並不以為意:“他們倒是有心,年年都按時按份的送東西上來。”
“奴婢剛去看了。”菊幽道,“銀霜炭兩車、南邊的蜜餞十壇、上好的皮子兩捆,還有各地的特產。這些倒也罷了,按照份例入庫房便是。隻是今年昌邑的縣令送了八筐鮮魚上來,張婆子讓奴婢問太太一聲,這些魚怎麼處理?”
“昌邑?”袁氏低頭沉吟,因顧氏老家就在昌邑,每年那裡的縣令冰敬、炭敬都與彆處不同,可著顧仲堂大人的所好上敬。顧大人愛吃昌邑山澗裡的魚,昌邑縣令便使人去捕了魚來孝敬,“晚上讓大廚房先做一道炸魚。”袁氏扭頭笑著對袁巧鳶道,“你姑父幼時最愛去山澗裡摸魚,時常提起那些小魚剖腹去鱗,隻需抹了鹽入油一炸,就鮮美無比。莫看如今咱們就住在春水湖邊上,最是不缺河鮮。卻沒有什麼東西入口能讓他想起那時的滋味。”說罷對著菊幽道,“昌邑那邊有心了。”
“太太。”菊幽笑道,“餘下的魚怎麼辦,先放缸裡養起來?”
“那可不行。”袁氏歎了口氣,“養三兩日還成。這養活魚需得換水,現在送來是山澗裡的原水,在咱們這缸子裡養上一段時日,換了這邊的水,再吸了瓦缸的土氣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可就糟蹋了。”
“姑母,不如做成魚鮓吧。”袁巧鳶提議,“如今這個時日,醃製二十日左右便能好。”
“這個好。”袁氏笑道,“能保下魚鮮的味道,又正好在年前能醃製好,拿取也方便。”
菊幽應下去了,不一會兒又回來回話:“太太,廚房的張婆子說,醃製風乾魚臘魚她們在行,這魚鮓不會做,怕糟蹋了東西,還請太太示下。”
“這有何難?”袁巧鳶道,“把魚去了鱗腸,拿了舊筅帚刷去脂膩腥血,在風口處掛上一兩日,然後切做小方塊,每十斤用生鹽一斤,拌勻放入壇中醃製,布裹石壓,令水十分乾後不滑不韌之時,取川椒皮二兩、蒔蘿、茴香、砂仁、紅豆各半兩,甘草少許,皆為粗末,淘淨白梗米七八合炊飯,生麻油一斤半、純白蔥絲一斤、紅曲一合半,捶碎拌勻,再放入瓷壇中壓實了鋪蓋上荷葉,竹片扡定,再以小石壓上,候其日熟便可。”
袁氏聽得笑著點頭。菊幽道:“我的好姑娘,您說著容易,奴婢粗笨,記都記不下,還請姑娘寫了下來,奴婢拿去大廚房給那些婆子,讓她們照著做。”
蘭馨去取了筆墨來,袁巧鳶便端坐在窗前,執筆將方才所說一一錄下。
顧林顏下了家學來看母親,一進院門就看見一個清麗少女正坐在圓窗後,正凝神執筆在寫字。一簇掛滿了花骨朵的紅梅斜探過來,兩隻羽翼豐滿的胖家雀兒正顫顫巍巍的掛在上麵探頭探腦。
顧林顏大步入內,和母親見禮。袁巧鳶慌忙放下手中的筆同顧林顏行禮。顧林顏道:“巧鳶妹妹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