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醬醜話說前麵了,優點我一筆帶過不會多提,專攻挑刺。
先說說開篇,橘子讀了五章,頗感夏姑娘文筆沉穩洗練,行文流暢自然,但是(這個但是很討厭你懂的),在人物進行對話或行為時穿差外貌環境氣氛描寫千萬要適度(劇情之間過渡部分不算),某些部分有過於精筆雕刻,反使故事前後劇情模糊化了,橘子有時候都會不自覺地跳躍過“對眼睛等外貌”描寫直接看下文
這些是橘子的一家之言,作者姑娘大可不必太在意,畢竟每個人看文的習慣不同。
接著讀下去,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問題,順便COS一下考據黨——
【澈兒本是出身皇家,席上不言不語不食不箸已是刻在了骨子裡,早被沈溪驚得愣住,待回過神來,那碗裡已是壘起了小山。澈兒不自覺地蹙了眉,顯出些頭疼模樣,沈溪這才回了神,小心翼翼道:“你不喜歡?”澈兒一怔,亦不忍拂逆沈溪好意,正要動筷】
這段話橘子看了很久,唔,咱文化也不高,請教了百度和其他朋友,說似乎是“在宴席上要安安靜靜,長輩不發話不動筷自己就不能動的意思”?如果真是此意,那【澈兒一怔,亦不忍拂逆沈溪好意,正要動筷】又為何。橘子怕看漏還仔細來回看了幾遍,從沈溪衝過去抓住蘇子澈的手,到沈從瑞忍不住起來阻攔,接著沈溪強拉子澈入席,蘇子澈麵對一桌油光水水的菜傻眼,最後沈溪夾菜給子澈,這一連串動作看上去是連貫的,甚至沒有指明沈從瑞已經先行入席動筷的跡象。
再者,沈溪是沈從瑞的兒子,也應該執晚輩之禮不是?前文裡也出現了《詩經·周南·漢廣》,蝶戀花、金縷衣這樣的詞牌名,以及莊子的《逍遙遊》的內容,可以理解作者是借鑒了□□古代背景的架空文。那麼,在中國古代傳統中,在家長沒有動筷子前,晚輩是不應該動筷子的,何況是沈家這樣“能夠有資格接待皇室宗親”的一方豪族大家,作者後麵還指明了其身份是“大儒”,而儒家向來最講究禮儀。
【不得不說姑娘擅長把握人物的情緒變化,嗔癡怒怨信手拈來,令人讀過後油然生出愉悅舒暢的滿足感】但成在此,敗也在此。沈溪到底是經過了他娘的那些事,看過那些大家族裡不乾不淨的東西,竟然沒幾天就對蘇子澈交心了,雖說姑娘已儘力將人物的情緒起伏描述順暢,但仍顯進度有些突兀。其中如蘇州大疫等劇情都被寥寥幾筆帶過,對人物之間的情感加深過程的描述顯得單薄簡略,支撐不起作者對沈溪等人精心勾勒的性格特質等,尤其是長亭送彆一幕,二人情感的宣泄雖然生動卻也漂浮空乏。就好像一座外表裝潢美麗的高樓,內部卻空空蕩蕩,少有家具。
而文後文中對馮延己《采桑子》一詞的摘用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百度:當今評論大都認為此詩詞是借女子春愁,抒發自己對南唐小王朝內憂外患的憂慮。】姑娘你獨獨抽出其中幾句放在那,看著好生礙眼。借用詩詞不是不好,但畢竟讀詩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隻取表麵意義……起碼在橘子眼中,這樣牛頭不對馬嘴的借用降低了整篇文的質量。
撇開上麵那些來說,文中總有一些點睛之處令人觸景生情感懷不已。
如【不知是筆墨生澀還是怎般,每每隻得在宣紙上落下個刺眼的墨點,到底是寫不出來——他總覺得一落筆,就仿佛褻瀆了這情緒一般,那彆人眼見的悲哀,不過是眼見】這一句很打動人心,就橘子而言,每每遇到傷心事,若真寫出來,反而好似沒那麼深刻了。姆,這也是發泄情緒的好辦法阿(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