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描寫女主寫書法的一段中,實在不需要明白點出女主用的是“生宣”、“徽墨”,因為大部分讀者不會了解得這麼詳細,隻要說明“宣紙”、“濃墨”就可以了。
“景笙一手挽袖,一手執筆,待飽蘸徽墨,筆鋒在硯邊微順,方轉腕使筆”這段描寫雖然準確,但女主動作卻給人一頓一頓的感覺,沒有挽袖執筆,潑墨於紙上那種一氣嗬成、行雲流水的順暢感。
“細墨染上宣紙,便猶如蒼龍歸海,氣勢騰然”這句中,對於一個並不懂書法墨理的人來說,看到“細”就會下意識認為是“小、秀”之類的意思,這和後麵“蒼龍歸海、氣勢騰然”截然不同。建議作者可以在這段中穿插書法的一些知識,減少讀者的誤會。(徽墨品種中好像也沒有“細墨”這一說啊,難道是墨中的顆粒比較細?不過徽墨本來就是名墨一種,其中的顆粒不會粗到哪去吧?)
另有,此段中用來形容書法的詞彙太多,有點華而不實。敝人從“蒼龍歸海、氣勢騰然”中揣摩女主的書法應該屬於蒼勁有力的類型。後麵一連串“瘦勁有力的筆鋒揮灑,筆意亦仿佛欲破紙而出,一筆一劃皆是力勁無雙,顯然已是有了大家風範”的描寫,實在沒有大家風範的感覺。
私以為這兩段可以簡化來寫,以最簡單明了的詞來完成描寫,而不是拿來一大堆看著不錯的辭藻直接堆砌上去。
女主的外貌描寫也有這個毛病。
“景笙不以為然地笑了笑,眉宇舒展間方才叫人看清了她的容顏”這句話很有歧義,難道女主不“眉宇舒展”,彆人就看不清他的麵目了嗎?還有“柳眉檀口,膚光似玉,五官挺秀而大氣,不過最叫人難忘的還是那雙眸”,五官本就包括眼耳口鼻,怎麼可以與它們並行出現呢?“即便不做任何動作也像是自帶三分笑意”這動作和笑意有什麼直接聯係嗎?應該是“即便不做任何表情也像是帶了三分笑意”吧?還有“隻一瞥,便如見明月清輝,春風自拂,花開滿堂,不自覺中就陷入了那雙溫潤的眸中,忘卻塵事”中前麵那三個四字成語,用來形容長相,實在有點不合適。而且這一長串描寫過後,敝人還是不清楚這女主的相貌到底是美豔還是脫俗。
另外,女主貴為官家女兒還要賣字,但卻絲毫沒提到這麼做的原因,有點太反常了,可以在女主的對話或心理描寫中帶上那麼一筆,是因為擔心日後沒錢,還是隻是個人愛好?
“嶺兒呆怔地望著自家小姐,好半天才將她的話聽進去,卻是歎了口氣”這個嶺兒為什麼會呆怔地望著自家小姐?看到這句的第一反應不是想到這個小姐太美,而是覺得這丫鬟是不是在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