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宋朝的確是在公元960年建立的,但並不是同年就統一天下。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北漢後,才勉強算是統一全國——注意,即便如此,也隻是“勉強”,查查宋朝疆域圖就能明白。雖說本文並非書寫正經曆史,但本著對曆史尤其是本國史的尊重,細枝末節的史實問題亦要弄真切。
四則開篇當與全文之勢融會貫通,但序言的氣魄卻並未實在地延續下去,開頭好大口氣,緊接著卻是氣短,一路結結巴巴,期期艾艾,一副上不來氣的窘迫模樣,令人起急、發笑也不免遺憾。
序言之後進入正文一章,入目有清雅朦朧感,文筆流暢而刻畫優美,氛圍也能與上章相連,足見作者下了一番苦功。但這苦功延續不及一章,便即破功。作者在文案中提及本文有古龍風亦有QY小言風,不客氣地說,作者此言雖是給讀者們交底,乃惴惴不安的自謙之語,但這幾種風格的確合不到一處。可以說從正文一章後半段開始一直到正文五章即全文第六章,這種四不象的風格主宰了本文。《二十四詩品》之言最為恰當,古龍風乃正宗的“空潭瀉春,古鏡照神。”、“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古龍之風當為洗練勁健,簡單字句或鋪陳全景或承載深情或飽含深意,絕非頻繁斷句與分段所能塑成。求得是對字字句句的精心雕琢和反複推敲。
回歸本文,劇情在丹青蘇醒前還有點架勢,之後卻急轉為四不象。照作者安排,丹青醒後因失憶而變做另一性情,這性情活潑而不守小節,看似朱七七卻無七七之嬌嗔可人,仿若蘇櫻而無蘇姑娘之精靈聰慧。目前看醒後丹青,雖有失憶前的冷酷邪魅偶現之情形,但多數之時,她更似一無邪花癡小女孩,言行舉止中撥弄不出太多亮點,這女主便是造的有些失魂落魄。而女主乃一文之眼,眼若無光,豈能人見人愛?直至第六章,女主雖無蘿莉文之大白,但小白之處頻繁,宛若碧玉瑕疵,而這瑕疵卻過多了些,多到“瑕已掩瑜”。女主“白”無妨,但白要白得喜人,白得有水準。林黛玉是小性子,但性子使得剛剛好,總不至膩煩,反而讓人怦然心動,潸然淚下;撕扇子、逗貧嘴自然矯情,但落在晴雯身上,卻逗得俏皮而撕得討喜。塑人是門學問,還需反複拿捏,勤於練習。
從正文第二章到在下所看第五章,忌水教一行人瞬移某地開始探險之旅。這探險之旅卻無王介甫筆下《遊褒禪山記》那般簡練深沉,也無東坡居士那《石鐘山記》的磅礴悚人,尋不見壓迫陰森感,目之所及,便是一行人從這裡挪到那裡,做完這件事再做那件事,然後便是大段大段的奇門遁甲、玄黃堪輿之介紹。必須指出,這並非修真文也並非奇幻、仙俠,過來的讀者對這個陣那個法都是懶得看,隻會拉到下麵,鼠標點向下一章。結果是下一章依然能看到一堆這種“學問”堆砌,卻尋不到萌點或懸疑之處,自然會讓人失卻耐心與讀下去的欲望。或許作者認為文中有懸念——《四神天地書》、丹青之“前世”。但一篇妙文,懸念該有大亦有小,大懸念宰全文主線,猶如飯菜;小疑惑拉動情節,便是不可或缺的調料。若以一大懸念或者大萌點帶動全文,對文筆之要求何其高也?那就真是一部《紅樓夢》,看似滿篇流水,但字字句句見真章,值得精心品味。若作者目前功力還無法如此駕馭文字,那便要在情節上下一定的功夫,學會用連珠般的懸念和萌點,巧妙地“討好”讀者。
總體而言,此文開篇,閱罷六章,感覺文通意順,描寫細致,人物倒不算繁雜,未有眼花繚亂之感,顯得乾淨整齊。這一點作者能駕馭得住,還是很難得的。開篇氣勢尚可,隻可惜沒延續下來,而且因雜糅不當而成了個四不象,且萌點不萌,懸念不懸,前六章就是個探險之旅加玄幻學問的羅列,人物個性無突出之處,容易使人棄文而出坑。並且在下建議作者再讀一遍前六章,可找出一些錯字、用詞累贅或標點不當之處。如“在小聚的時候放肆大笑著調笑。”二“笑”略顯重疊,何況這一情節不過一筆而已,何必添加許多修飾?不才以為“在小聚的時候肆意調笑”即可。還有,“開放著一朵從初生開始,就帶著腐爛氣息的顫栗之花。”不才以為將中間的逗號去掉會比較通順,不至讓本該一氣嗬成的氣息喘到半截就被迫停滯。“教縱”該為“教眾”吧?“正孜孜不倦一臉正經做著工作報告的……”古風文中帶現代白話——破功,作者一定要把握好文風,這不是韋帥望的江湖,晴川的文雖是古代現代的用詞混雜,但她調皮的文風便是如此,所以讀之不讓人感到不適,而作者這篇文無法給人這種調皮之感,還是踏踏實實地用詞比較好。而“孜孜不倦一臉正經”——用詞累贅,“一臉正經”即可。類似這樣的不足,文中略顯多了些,作者還需通讀查找,切記要把握全篇氣韻。詞句要放在文章氛圍下去推敲使用。
管中窺豹,走馬觀花,區區千餘字,實乃笑談。若有露怯之處,懇請海納百川,隻當姑妄言之姑聽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