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背景介紹一堆人物也是一堆可是劇情完全沒有推進。
土豆醬:是啊,所以插得我都要忘記主線了
涼拌醬:看了第一章,其實感覺不錯……你們不覺得電影的畫麵感很強麼?而且作者運用反差不錯,就是之前城市很喧囂熱鬨,後來冷清詭異,適合案情發生,有個反襯的效果
辣椒醬:我覺得前後矛盾的就是喧囂和寂靜的過度……這個時間差。照作者的寫法……有種“突然”的感覺(我果然是龜毛
菊花醬:我覺得前麵的喧囂襯托不夠,導致後麵的寂靜忽然出來,沒有反差的效果,反而有不連貫的感覺
涼拌醬:我倒是覺得,現在還不錯,作者主要是想講案情,所以城市之前的喧囂,隻要點到即止,給人想象就好了。這個開頭有做到。我能想象到之前的歡娛,然後入夜的冷清,青板石路,打更的人,明明滅滅的燈火,正是凶案發生時。
菊花醬:額,反正按我的標準來說,這個氣氛烘托是不夠流暢的。。=。=個人意見。而且她寫得很拖拉
涼拌醬:我比較喜歡,那種能夠讓我想象的文,不要密密挨挨地把事情都交代得太清楚了,要留點白,動動腦筋,才能有回味。
辣椒醬:但是我還是覺得情節感不強,雖然有畫麵感,但是略顯拖遝。作者寫文不能靠讀者腦補……我是這麼覺得的。
菊花醬:比如說【大約是二更時候,他進了德盛門大街】感覺像是朝德盛門大街走去他走了很久一樣的。寫了半天還沒走到
辣椒醬:他是去了很久。從張燈結彩走到夜深人靜
菊花醬:結果到二更的時候才走到。他那不是時間差造成的夜深人靜天突然陰沉了下來,原本清亮的夜空籠罩上了一層黑紗,不知從哪裡刮來的邪風這是天氣的變化而且如果真的是隔了很久,那麼張燈結彩是沒有必要交代的而且如果他說二更的時候才走到那裡,也就是說之前怎麼也得是一更吧,一個打更的如果走這麼慢他是怎麼工作的嘛完全起不到打更的作用
涼拌醬:哦。這樣。我的理解是,入夜之前,比如6、7、8點鐘,城市裡很熱鬨,家家戶戶都掛著燈。但入夜之後,燈都是要熄的
菊花醬:何況,二更也不是後半夜
涼拌醬:二更有可能是11點,也是合理的。
菊花醬:11點不是後半夜啊【關於元宵節後半夜的情況,宣府大少爺宣安的口供和更夫張大牛的頗有出入】打更的時候,更應該是在二更頭上【他有氣無力地喊著小心火燭】【那一夜,大少爺宣安跑去城南麒麟坊賭錢,整整輸了二十兩銀子後,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回家。那時候已經快兩更了】
涼拌醬:大概二更是9點到11點
菊花醬:這個地方說了,那時候已經快兩更了也就是還沒到二更,對比時間,更夫的時間不可能是倆小時多以後。頂多是過了一會兒,也就是二更頭上
涼拌醬:看了幾章,心不靜,索性不看了。確實,作者遣詞用句的時候會馬虎,細節上也不夠仔細,都恰恰犯了偵探文的忌諱。比如菊花火眼精睛挑出二更和後半夜的BUG。可是作者在第一章通過對比反差,畫麵的轉乘和鏡頭的拚接,把案情撲朔的氛圍,營造的還是挺好的。我好惡趣味地認為在熱鬨喧囂過後,正是月黑風高殺人作惡的好時候。第一個鏡頭六七點鐘光景,第二個鏡頭陰森恐怖的夜。對比很強烈,畫麵感也很突出。通過兩個證人矛盾的證詞,表明案情的主旨。同時,第一章的結尾也很有懸念現場感。可能有行文拖拉的嫌疑,但是很多偵探文,哪怕是那些極著名的,開頭也往往都不那麼直接了當。堆砌很多雜七雜八看似無關緊要的交代,但是高明的作者會在後麵逐步抽繭撥絲,讓讀者通過思考明白用意。例如錢德勒就酷愛玩這種把戲。我不確定這個作者有沒有這個功力,這個篇文我根本就沒有看多少,隻是對開頭比較有感覺而以。一句話,這個開頭有偵探文的感覺。
辣椒醬:作者果然喜歡回憶加現實加客觀陳述的插敘式寫法,不管點開哪一章都多少有點,但是因為不斷的地場景轉換,會讓讀者產生錯亂和“這到底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情啊”的感歎……看著很暈
涼拌醬:在我看來,有點可惜的是,第二章開始有顯露頹勢。第一章打好了格局,第二章卻倒退著拆台的意思。偵探文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在於,讀者的著眼點在哪裡。是跟著劇中人(比如偵探)來看案情發展,還是跟著上帝視角來看全局。從第二章開始,作者就處理地開始有點混亂。我想作者可能是希望通過辛詞來讓讀者產生代入,因為後麵著了很大力氣來描寫辛詞的心理阿糾葛阿,又交代了成因背景之類。可是,偏偏又插播了大少和縣太爺背後不為人知的交易,變成了上帝的眼睛,所謂的全知視角。尤其是,這種視角交叉都擠在前麵幾章,不清不楚的,讓文章變得糊塗起來。辣椒說這個文讓人頭昏,可能也有這個原因。
我總覺得,公案類言情,公案在前,言情在後。言情的悱惻纏綿和公案的刺激緊張,某種程度上是對立的。這兩個元素既要攪和在一起,又要清楚地區彆開來。公案言情,孰重孰輕,都得刻畫清楚了。就好比涼拌麵裡,既有辣子,又要有點甜味,但是辣子和糖的比重絕不能一樣,否則,這麵是吃不下去的。這個篇文章的頭幾章就沒有分離清楚,言情部分有點過早的展開了。
(以上由群聊天記錄整理而成,包括各果醬的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作者。此評僅供參考,乃果醬鋪各果醬的一家之言,若有偏頗之處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