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此文時,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所吸引。長短句錯落有致,細節描寫恰到好處,頗有種明清小說的味道,讀得令人十分賞心悅目。就如同文下讀者一樣的感受,一開始覺得有些紅樓文風,可越往後作者自己的個人色彩更加濃厚,到令人覺得不做作。
私以為,這篇文的最大亮點乃是作者對女主形象的刻畫:期初的天真浪漫,到後來的成熟穩重,一步一步的成長都十分到位。而且最讓我覺得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對現實的看重,裡麵從起先讓人心碎的朱錦之死,到後來遇到的六皇子對女主美貌的看重,以及女主心中對富貴生活的不舍,對美貌男子心頭的動蕩這都是符合全文邏輯,人之常情,也應征了作者在文案上所寫的不蘇,不白。
總之這文我一口氣讀到了第二卷,覺得全文行雲流水很是舒服。但若這文並非評文所收,我想就算我路過此文恐怕也不會點開,或者不會讀這麼多,原因如下:
文案吸引力不夠,看不清矛盾衝突。不過此類正劇般的文案,也會吸引相應類彆的讀者,但還是需要多加修飾一下。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喜歡這一句【紅顏自古多薄命,縱然你出身高貴,任你有神兆預言,且看你一逃再逃,奔波顛沛。】因為這一句話的矛盾衝突很明顯,出身高貴竟然要一逃再逃,看來這位女主應該不像其他小說裡的那樣萬能瑪麗蘇。所以,矛盾衝突是吸引讀者點開正文的法寶。
白描過多。作者對細節的精益求精讓我敬佩,因為要是我寫肯定無法像作者寫的這麼精致。可作者精致的有些過了,便成了繁瑣,繁瑣就會讓人感覺看的很累。尤其是對女主外貌描寫,白描過多,一般讀者是不會耐下性子去仔細看那麼大段大段的白描。小說裡的人物描寫,並不是要停下你的故事進行靜止的人物肖像描寫,而是讓她先言語起來、動作起來。對此我想到了老舍先生的一段話:寫一個姑娘出場,不要急於靜止地介紹她“梳著一條大辮子,長著一對兒淺淺的酒窩和兩扇長長的眼睫毛”,而是讓她先言語起來、動作起來,將她的肖像通過她的言行不經意間一點點地傳遞、滲透、熏染給讀者。比如,她生氣了,“把大辮子往後一甩”;她哭了,“淚水打濕了長長的眼睫毛”;她又笑了,“露出一對兒淺淺的酒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