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中,老大年少參軍,不到弱冠便逝世,戰場上連屍首都沒找回來,隻留下孤兒寡母三人。
原本兄弟倆是要分家的,出了這等事,兩家便依舊住在一起,隻不過老大夫人住隔壁東院,兩個大院打通了一道門,兩家並為一家一道生活。
如今當家的是老二夫人,也就是紀穗寧的親祖母唐氏。
紀家從紀老太爺那一輩發家,紀老太爺是個讀書的好苗子,二十幾歲就高中狀元,做官也很儘職本分,六十歲時已經做到了正三品官,這在整個泰安縣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官。
紀老太爺還相當有遠見,六十歲後就告老乞休,說要落葉歸根回鄉探親。
當時皇朝正動蕩,先帝年邁,幾位皇子長成,為了大位各種拉幫結派,個個鬥成了鬥雞眼。
紀老太爺急流勇退,不僅全身而退,還留下不慕名利的美名。
先帝念舊,就給他的二兒子、也就是穗寧的親祖父紀逢禮蔭了個翰林院侍講,還是正六品!可見其聖眷正濃。
其實一般蔭官,都是從長子起,隻是那時老大已經戰場遇難,隻留下一個老二。
聖上給紀家二子蔭官,既是獎賞也是安撫。
紀老太爺乞骸骨後,因著二子還在官場,便又在京都逗留了幾年。
正好給老二說了親,就是如今的當家主母唐氏,出身京都官宦人家,正兒八經的大家嫡女。
唐氏為人端莊賢淑,嫁給紀二老爺後,為他生了三子一女。她管家也很是賞罰分明,沒有一絲錯漏,偌大一個紀家,在她管理下井井有條,極為受人尊敬。
唐氏年方四十八,上身披一件墨綠色繡銀線雲紋褙子,發絲烏青油亮,髻上插著一套嵌綠寶石的銀釵,下身著一條銀藍色蜀繡襦裙,貴氣又不失莊重。
雖是上了年紀,卻因保養得宜,平日裡又無甚煩心事,看著不過四十出頭。
跟在唐氏後頭的是她大兒媳蘇氏,垂眉耷眼小家碧玉,穿一襲深紅錦裙,懷裡抱著個一歲出頭的男嬰。
再後頭便是小女兒紀淑雲、大孫女紀禾安,兩人一個十六,著深綠衣裙,一個七歲,著一身淺綠,姑侄倆平日養在一處,行動間頗為相像。
“娘。”
“給祖母、太祖母請安。”
幾人一齊進門,再加上丫鬟婆子,烏泱泱一大堆,立時就將屋子擠滿了。
老太夫人笑著叫她們坐。
穗寧也從榻上起來,一一喚過祖母、伯母、姑姑和姐姐。
她人小,家裡禮也不多,隻喚一聲便罷。
鄒氏卻得起身向婆母行禮。
唐氏隨意擺手,上前去跟老太太說話。
先問身體如何、心情如何,昨夜裡休息好不好,又問吃的穿的用的哪裡有不舒適的,下人伺候得儘不儘心,最後再說家裡的安排。
比如夏天來了該給家裡人做夏衣啦,有哪些料子哪些花樣,馬上要過端陽節有什麼安排啦,禾安也大了該請個女教習來啦,莊子裡春種要開始啦……雲雲。
唐氏出身世家,最是注重禮儀,格外敬重老太太,無事常來陪老太太說家常。家裡有什麼事,也都會講給老太太聽,而不是真把人當不問世事的老嫗。
大人說話,小孩子插不上嘴。
蘇曼給兩個孩子端來溫熱的羊奶飲子、糕點、酥烙,放在小桌上讓她們吃。
穗寧一邊喝羊奶,一邊瞅自己的小姑紀淑雲。
紀淑雲是唐氏的老來女,一貫由唐氏親自教導,學的自然也是大家規矩,端莊賢淑、循規蹈矩,又帶著一股世家大族的清高傲氣。
此時坐在榻邊,安安靜靜、乖乖巧巧地垂頭聽母親與祖母說話,像個木頭美人。
穗寧再瞅一眼堂姐紀禾安。
紀禾安平日裡同樣是唐氏教養得多,畢竟紀大伯在外任職,總要多照看著點。蘇氏最近又忙著帶幼子,沒空閒管她,她似乎也覺得無聊,正埋頭吃盤子裡的點心。
察覺到穗寧的注視,小姑娘抬頭,兩眼亮晶晶的,像是問她要做什麼。
穗寧悄悄豎起食指,比了個噓的小動作。
紀禾安兩顆眼珠子更亮了。
穗寧又耐著性子聽了一陣,聽到唐氏說大爺爺家的表姑下個月要來家中給老太太賀壽。
“可是淑嫻那孩子?”老太太問。
唐氏點頭笑答:“我接到信也吃了一驚,淑嫻當年跟那謝家郎嫁去蜀中,本以為往後難見了,沒想到她來信說,謝郎今年竟升遷了,要去蘇州府任職,本也該經過咱們這兒,她便先行一步,來給老夫人賀壽,到時恐怕還得在家住個一年半載。”
“那孩子有心了。她以前的蘅蕪苑一直空著,你記得著人收拾收拾,來了繼續住那裡便是了。”老太太道。
唐氏說:“也是應當的,老爺對謝郎多有提攜,沒曾想竟然真出人頭地了。至於院子,我稍後便跟東院那頭說一聲。”
頓了頓,想是在家裡,唐氏便沒遮掩:“這學生的官可比老師當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