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好大餡餅 童彤才赫然發現,原來還……(1 / 2)

正房三間,正中開門,老輩子這就是正房正堂,不過進門後,裡麵的陳設已經與建國前那種古樸正堂完全不同,改成了80年代知識分子家庭的格局。家具都是那個年代流行的,什麼三合板的高低櫃,同款顏色的寫字台,腳踩的縫紉機,臉盆架子,衣服架子,一整麵牆的書架。靠牆有兩個單人沙發,也是建國後生產的款式,用料簡潔透著勞動人民的質樸。

房間正中擺著一張折疊的圓桌,桌子周邊是七拚八湊的幾把木質靠背椅,看起來像是閒置的辦公座椅。這個房間撲麵而來老乾部風濃鬱。

西屋敞著門,掛著方格子的門簾,應該是舊床單改的,滬市紡織廠的紅字印刷彰顯著二十年前的時尚風貌,門簾內側就是王宣夫婦的臥室。另一側東屋則關著門,或許暫時並沒人居住。

這活生生將富貴精致的四合院住成了筒子樓集體宿舍的格調。

童彤對於居家布局品味其實並不挑剔,畢竟也是從八九十年代長起來的,那時候,我國居住水平和人均居住麵積普遍偏低。當年必須是有房的好單位,才能給剛結婚的小年輕分到筒子樓裡一兩間獨立住房,什麼單元樓小洋房之類的根本沒有的,大多數的單身青年全都是住集體宿舍,兩人間四人間一張床鋪而已。

飯桌上擺著涼菜和時令水果。王宣的愛人房苓打過招呼後匆匆去了耳房那邊的廚房現炒熱菜。

童彤將路上買的稻香村點心拿出來,雖然東西不貴也沒有用高檔禮盒,卻也表達了一份心意。

“我小時候跟著母親來到帝都,就是住這裡。可惜我是全托,周六日才回來。後來上小學了就離開帝都,跟著母親去西北了。這邊房子就一直空著。”王宣仿佛沉浸在了幼年時光,“那時候母親不是在寫字台看書寫資料,就是坐在縫紉機邊上給我做衣服。我還嫌棄她不陪我玩,就賭氣跑院子外邊找胡同裡其他孩子玩。”

“院子裡沒彆家小孩子麼?”童彤好奇問了一句,不過那個年代帝都治安很不錯,汽車又少,孩子們在胡同裡玩耍也不妨事的。

“院子裡是個臨時的駐京辦事處,晚上和周末都沒人的。我偶爾也帶小夥伴來院子裡玩,那時候我們調皮搗蛋,禍害池塘裡的魚,拔了花草翻土玩彈珠。你剛才看見院子裡那棵柿子樹了沒?我小時候能爬到樹上,將葉子都擼禿了,害的這樹秋天都不掛果,我被母親狠狠揍屁股。”

童彤也不細問這院子的過往,更關注的其實是那一書架的書。有一些竟然還是古早的外文原版科學著作,若真是80年代那會兒就有的,可見王樹華的科研能力之強大學術地位之高,普通人絕對沒能力置辦這些書,也或許這是王家祖輩積澱下來的知識財富?

王宣也注意到何連天的目光,微笑道:“姐夫,你對那些書也感興趣呢?”

童彤點點頭。跟著王宣走到書架前,仔細看了書名,更是垂涎。

這裡不僅是科學著作,還有一些原版的外文雜誌報刊,這東西如今在一般的圖書館檔案館都未必能找到。童彤最喜歡看這種雜書拓展自己的知識麵,彆以為搞投資的人隻關心金融和經濟報道,許多社會學和科技曆史的知識儲備也很有價值,尤其是曾經失敗的許多案例,並不會在正規經濟學教材裡得到完整翔實的記錄,而是細枝末節的線索隱藏在當時各種時事報道中,必須以後世的眼光縱觀全局去發掘,才赫然意識到其中的關聯,從而指引人分辨眼下的迷局。

建國初期翻譯成國文的資料,由於翻譯者的水平和當時認知層麵的局限,真實性和完整性都有偏差。這些原版外文資料則避免了上麵的問題,如果閱讀者外語水平足夠,直接從這些材料中汲取的養分肯定比二手資料更豐富。

“這些原版的外文書,能借給我看麼?”童彤已經顧不得遮掩自己的學曆問題,有些資料不是花錢就能找到的,今天錯過這個村以後就沒這個店了。

王宣疑惑不解:“你看這些舊書有什麼用?那些據說都是科學期刊和古早的基礎學科、社會曆史等研究方麵的書,二十年前的了。現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這些書的知識難道不過時麼?”

“我覺得很有用很有價值,最起碼C大圖書館裡沒有。”

“這都是母親通過特殊渠道才拿到的。不過後來去西北,能帶的行李有限,她就將最重要的幾本專業書帶過去了。這些暫時用不著的全留在了帝都。若你喜歡,彆說借,送給你都行。反正我們家也沒彆人能看懂這些書了。”

“我其實也不一定能看懂。”童彤這句並非自謙,“我隻想著拓展知識麵,若你對這些書早有其他計劃安排,那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