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大統新皇繼天下 承皇恩舊臣遷利州^^……(2 / 2)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登基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皇位的穩定,對朝堂權利進行了從新的分配,隴西世族逐步掌握了朝堂的大勢,新皇李世民也把自己的功臣放在了重要的地方:

任命政變功臣長孫無忌與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與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恭為左衛率,程知節為右衛率,秦王府舊臣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太子洗馬。

後來又任命秦王府護軍秦瓊為左武衛大將軍,又以程知節為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恭為右武候大將軍,高士廉為侍中(相當於宰相),房玄齡為中書令(亦相當於宰相),蕭瑀為左仆射(亦相當於宰相),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至此,李世民集團成員和支持李世民的官員控製了國家的要害部門和職位,基本上掌握了唐朝軍政大權。

對於原太子舊黨李世民也以赦免收服為主,以太子洗馬魏征為代表,起初太子和秦王之爭時魏征經常勸說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李世民問魏徵道:“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的關係呢?”大家都為魏徵擔驚受怕,魏徵卻舉止如常地回答道:“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聽從我的進言,肯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李世民更加器重他的才能,便改變了原來的態度,對他以禮相待,引薦他擔任詹事主薄。李世民還將王圭和韋挺從巂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召回,兩人和魏徵一起都擔任了諫議大夫。任命政變功臣屈突通為陝東道行台左仆射,鎮守洛陽,這樣的做法也是為了避免和太子舊黨兩敗俱傷。

李世民沒有趕儘殺絕,舊黨自然不用玉石俱焚,原太子黨一派不得不轉入了臣服,這樣的臣服在各大世族的曆史上不止一次的發生過,他們有足夠的耐心,這也是世家不滅的基礎,沒有千年的王朝,但是有千年的世家,這是他們的底蘊。

李世民安撫了內臣,對於一些外臣的約束力就要相對薄弱了,貞觀元年(627)年,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與右武衛將軍劉德裕及其外甥統軍元弘善、監門將軍長孫安業等人,密謀借助禁軍反叛,事發後,李孝常等人被處死。

李孝常反利州,對新繼位的李世民震動很大。唐初建就陷入了太子秦王之爭,當時的社會情況較之隋末亂局並沒有多大改善,既有內患,又有外擾。反叛勢力還未徹底肅清,因久經戰亂百姓困乏,而北方強悍的突厥則乘機大肆侵擾。武德九年九月,竟兵叩都門,駐重兵於長安城西渭水便橋。多虧李世民沉著冷靜,深謀大略,才計退敵兵。(此為渭水之盟,也稱之為渭水之辱)所以,對於李孝常的作亂,李世民是極為重視的。他派兵平息了這次叛亂,將李孝常殺死。但是,餘黨分竄,禍亂未息。唐太宗很憂慮,準備派一名得力的人去代替他。經反複權衡,認為此時的揚州都督武士彠最合適,於是,任武士彠為利、隆、始,靜、西、龍等六州諸軍事、利州都督。

玄武門之變的影響似乎變沒有波及到長安城以外的揚州,武士彠在得知玄武門之變以後一直在等待新皇李世民的召回詔書,因為他並沒有在這場變革中擁立新皇,他認為自己的揚州都督會很快就被替代,沒想到左等右等等來的卻是赴任利州的聖旨,(為情節省)所以武士彠攜家帶口前往這個反叛之州,武士彠仕利州至貞觀五年。

武士彠是忠於李淵的,所以在玄武門之變後整天在厲馬秣兵的等待,他不知道李淵心裡的想法,但他已經為李淵做好了準備,起兵勤王或是其他,沒想到等來的卻是李淵禪位的消息,這天武士彠枯坐了一整天。

楊氏:“大人,既然這場皇位之爭已經結束,就不要多想了。”

武士彠:“牡丹,你說這樣的結局是皇上想要的嗎?”

楊氏:“大人,哪裡有這樣的說法,秦王不論才學還是勇武皆勝過太子,之前皇上也是在矛盾罷了,若皇上真的十分屬意於太子就不會為誰來繼承大統左右為難那麼長時間,現在隻有秦王,皇上禪位也是最好的選擇了,至少這天下還是皇家的,大人不是也希望秦王繼位麼。”

武士彠:“就是不知道新皇對我這樣的老臣怎麼想了,還是做好解甲歸田的準備吧。”

楊氏:“大人可能多慮了,雖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太上皇還健在,皇上不會對大人這樣的一乾老臣怎樣的。”

一切正如楊氏的預料,李世民繼位之後並沒有馬上召回武士彠,這證明了皇家對於武士彠還是信任的,直到李孝常叛亂,武士彠領旨督辦利州。

武士彠:“督六州之事,沒想到我還有再被重用的機會,這是皇上對幾年前香火之情的提攜嗎?”

武士彠和楊氏都想起了三年前離開長安之際,二女的百日宴上李世民的到來,二人都沒有想到那時的一次見麵會有現在的香火之情,二人一直以為武士彠就算不被卸職閒賦,也會在揚州任上終老,現在皇上不但沒有忘記武士彠,還臨危受命,把叛亂危局之下的利州交給他,或許也是李世民對於武士彠的認可,武士彠和楊氏終於把所有的忐忑和不安放了下來,舉家離開揚州去往利州,揚州百姓聽聞這件事,都自發的十裡長亭來為這位給揚州帶來重大變化的好官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