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遣使朝議和 顯國威招萬國來賀^^……(1 / 2)

在蝗災和吐蕃的問題都得到解決之後,擺在皇帝心頭的就隻有高句麗的犯邊,皇帝甚至想就此一舉去解決高句麗,但幾次都被魏征和長孫無忌攔了下來,這件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且不說因為蝗災的事朝廷也算是傷了元氣,另外就算是吐蕃,雖然名義上是議和,但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思還是未可知,現在出兵高句麗變數太多,不得不慎重做決定。

李世民冷靜下來之後也明白這樣的道理,也知道這一次能夠順利解決這兩件大事已經是運氣很好了,不然自己隻怕還會在內被世家脅迫,在外甚至拖累邊疆之事,再者,這麼多年都過來了也就沒必要急在一時,唐王室和高句麗那是國運的戰爭,多多準備才能有備無患,不過好歹在遼東一直有好消息傳來,李道宗防守不出,已經給了高句麗出了很大的難題,淵蓋蘇文久攻不下,士氣已經不可避免的低落,現在就等李世民送給高句麗王的書信發揮作用了。

挑撥高句麗的君臣關係是大唐光明正大的陽謀,淵蓋蘇文權傾朝野是高句麗王不得不防備的存在,一旦淵蓋蘇文此戰獲勝,恐怕高句麗的王室就會變成淵蓋蘇文的接下來的獵物,附庸皇室的眾多士族也會被吞噬,所以淵蓋蘇文的這一仗,不但大唐王室不想他贏,就算是高句麗王室也不想他贏,但對於淵蓋蘇文來說,這一仗也不是他的選擇打還是不打,因為即使到了他這樣的地位,號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隻是多了選擇的權利。

淵蓋蘇文在前隋和高句麗的戰爭中拖垮了強盛的大隋,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功績,雖然前隋的滅亡有很多內因和外因,但不惜國力的遠征高句麗無疑是最直接的原因,所以淵蓋蘇文的功勞在高句麗可謂是封無可封,在百姓心裡也是有著不亞於高句麗王的聲望,其地位相當於李世民登基之前的天策上將,李世民當年會被太子李建成忌憚,同樣淵蓋蘇文的地位也會被高句麗王所忌憚,這就會成為一種騎虎難下的態勢。

高句麗王忌憚於淵蓋蘇文的功高蓋主,而淵蓋蘇文也害怕被自己的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儘良弓藏,既然這樣,那淵蓋蘇文就隻有兩個選擇,第一種就是再打一戰,給自己留下不世的威名和功勞,讓高句麗王不敢動自己分毫,動自己則相當於失去民心,第二種則是自己更進一步,從臣子成為王,自己做王,這樣的話那自己就會成為失去民心的人,這不是淵蓋蘇文想做的事,他寧願選擇漢末三國時期曹操那樣的梟雄,挾天子而令諸侯,隻不過這樣的選擇也需要通過一場勝仗來加持,所以這就是淵蓋蘇文選擇開戰的原因,而想要立聲勢,在前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唐就是淵蓋蘇文最佳的選擇。

在淵蓋蘇文看來,如今的唐經過隋末的一團亂局,說是白手起家都是客氣了,在戰亂中很多隋末流民都選擇遷徙到了高句麗,讓淵蓋蘇文以為現在的唐還是遍地廢墟,所以不可避免的有很多輕視之心,並且認為自己既然能打敗前隋三次,那就能再次擊敗唐承隋的後唐,如果能夠兩次都擊敗那個無數前人都仰望的中原王朝,那自己的聲勢就會成為這片土地上無與倫比的存在,所以唐就是最好的選擇,甚至如果可以的話,攜一戰之勝利直入中原也不是不可想象的,到時候自己就不是一個小小的高句麗可以局限的,那就是如虎添翼,一遇風雲便化龍,或許也可以入主中原,這就是淵蓋蘇文這位人傑的野望,甚至在多年前淵蓋蘇文就有這樣的想法,也想在隋亂中分得一杯羹,隻是由於高句麗當時也是元氣大傷,讓他錯失了這樣的機會,說到底還是這片土地太過貧瘠,不能給他太多的底蘊,沒能讓他有太多揮霍縱橫的可能,隻能徐徐圖之。

在時間的流逝中,來自吐蕃的使臣鬆讚乾布的大論薛祿東讚終於經過長途跋涉看到了傳說中的長安城,看著前方那座巍峨綿延雄壯的巨大城池,不隻是他一個人,是整個的使臣隊伍都沉浸在一片的震驚當中,這些高原上的來客從來都不曾敢於想象世界上居然可以存在這樣的一座城池,這是在自己生長的地方幾代幾十代都沒有見識過的奇跡,是的奇跡,彼時的吐蕃跟大唐相比真的隻是一群山民,所以看到了傳說中的長安城以後最大的震驚就是無言。

其實不隻是在長安城,在吐蕃人來的一路上,他們就已經感歎於大唐的繁華,各州縣,甚至是一個小小的村莊都要好過吐蕃太多,也看到了這片土地的富饒,這是得天獨地的優勢,是高原上絕對不存在的優勢,但是所有的驚奇都比不上長安城的震驚,這是在那裡絕對無法完成的神跡。

大論薛祿東讚看著長安城神色中一片向往和期待,他知道這一次的和親是正確的選擇了,大唐的繁華就是吐蕃最好的老師,大唐的百業都是自己可以取經的對象,這樣自己的故土吐蕃未來也會擁有這樣的盛景;隊伍中很多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也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跑過去了,隻是看著自己的大論薛祿東讚還是不敢動作,但眼裡的期待已經是不可掩蓋,大論薛祿東讚看在眼裡,笑在心裡,他不怪這些孩子不穩重,自己又何嘗不是一樣呢?或許如果自己年輕一些的話,隻會比他們更加急迫,於是笑著揮揮手示意前行,整個隊伍開始走向那處期待之地。

遠處的守城官也早就得到了消息,知道這是來自於吐蕃的使臣,所以也是組織邊上的百姓給使臣留出了道路,長安城的百姓也不會感到稀奇,因為他們已經看過了無數的外族使臣來到這座城市,他們現在隻會好奇這一次看到的是來自哪裡,跟以往看到的是否有不同,所以也沒有離開,而是駐足的路兩邊等著吐蕃隊伍的經過。這時城內響起了一陣的馬蹄聲,是代表皇帝的官員來這裡負責迎接來自遠方的使臣。

吐蕃的使臣隊伍原本以為自己剛剛看到的城池已經夠大了,但是沒想到走近以後更加顯得高大,小孩子們一個個的長大了嘴巴,看著眼前高大的城牆,然後慢慢抬頭,想要看清城牆的上麵,就連頭上的帽子因為抬頭掉下來都沒有感覺,圍觀的百姓也笑了起來,這是每次外來人的必備表演節目,負責迎接的人也不催促,大論薛祿東讚也是含笑看著這些孩子,他知道這是怎樣的一種衝擊,直到一個小孩子因為抬頭太厲害一下子坐在了地上,引來了一片哄笑,孩子們才回過神來,有的孩子羞紅了臉,有的孩子害羞的低下了頭,大論薛祿東讚開口道:“沒關係的,我們這一次就是來向大唐學習的,你們都是我們吐蕃人的種子,有了你們在這裡學習,日後我們吐蕃也會有像這樣雄偉的建築的。”

孩子們聞言都是重重點頭。

這時皇帝的來使向前迎接道:“歡迎吐蕃使臣不遠萬裡來我大唐,本官是皇上安排的特彆負責接待的人。”

大論薛祿東讚也是行禮道:“吐蕃讚普鬆讚乾布使臣大論薛祿東讚見過唐朝上使大人,勞駕上使大人等待我們了。”

上使笑著道:“無妨,遠來是客,我等自當以禮相待,現在就請來使跟著我到鴻臚寺吧,那裡是各國使臣的駐留地,也是你們未來一段時間在長安城生活的地方,這邊請。”

大論薛祿東讚也是趕緊躬身道:“上使請。”

於是一眾人浩浩蕩蕩的走向鴻臚寺,邊上看熱鬨的百姓也開始散去,城門口也恢複了之前的有序忙碌。

之後皇帝李世民的宣政殿攜朝臣接見了來自吐蕃的使臣,祿東讚在朝議大殿上代表讚普鬆讚乾布對於鬆洲犯邊之事的請罪之意,現在吐蕃願意對大唐皇帝稱臣,並且這次使臣也是帶來了很多的財物和珍寶敬獻給上朝皇帝,也表示了鬆讚乾布的請婚的想法,這都是之前侯君集給皇帝的密信中提到的事情,隻是很多朝堂大臣還不知道,隻是曉得之前因為吐蕃犯邊皇上責令侯君集去平複,沒想到現在戰事已經結束,並且求和的使臣都已經來到了朝堂,這讓很多世家之人措手不及,沒想到皇帝不聲不響居然做到了這樣的事情。

最終在朝臣的商定下決定了大唐與吐蕃和親的一係列事情:吐蕃對大唐稱臣,保證不再侵犯大唐的邊境,大唐嫁文成公主給吐蕃讚普鬆讚乾布;由於文成公主對於吐蕃的不了解,為了避免公主的水土不服,吐蕃使臣需要在長安城停留一年,用以教導公主吐蕃的各種關於吐蕃的風土人情;並且借助這一年的時間,雙方之間的使節隊伍也需要互相學習,有利於以後的來往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