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弑君引變局 治與意久彆相見歡^^……(1 / 2)

在老尚宮死後如意就成為了這裡官職最高的人,隻是這樣安靜的生活並沒有多長時間就發生了一次巨變。

高句麗大將軍淵蓋蘇文政變了。

在高句麗和前隋的幾次戰爭中,高句麗的武將勢力得到發展,掌握了朝堂的大部分話語權,這對高句麗王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君臣之間一直在明爭暗鬥,上一次的對唐戰役淵蓋蘇文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戰果,結果就是被高句麗王暫時處於上風,最終逼迫淵蓋蘇文不得已從前線回到了朝堂穩定局勢,這樣一來二者之間的矛盾就是越來越尖銳,暗鬥最終演變成了明爭,最終成為了刀兵相見。

起初是高句麗王以及自己的大臣商議想要除掉淵蓋蘇文,結果秘密泄露,淵蓋蘇文決定自己先下手為強。

淵蓋蘇文將從屬於自己的兵馬集結起來,佯裝要校閱,並且設置酒宴,召集了眾多大臣前來觀看,以此趁機殺掉了所有忠於高句麗王的大臣,然後在夜裡帶領兵士進入皇宮又殺死了自己的王,重新擁立了高句麗王弟弟的兒子藏做新王,淵蓋蘇文自己這樣一來還是可以掌控朝堂,從這一方麵來說,淵蓋蘇文的確是真的喜歡做曹操這樣的梟雄,就算自己有機會也不會選擇做王,就是喜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感覺。

這一晚的政變對於如意等人的衝擊是巨大的,如意本來還在休息之中就聽見了很多人跑動的聲音,步履整齊,聲音沉重,不像是普通的宮人,倒像是軍伍,如意小時候經常跟著自己的父親出入軍營,自然知道這樣的聲音,接著就是喊打喊殺,刀兵相接的聲音,還伴隨著此起彼伏的慘叫聲,並且在走出屋子後看見到牆外一道一道火把的光亮,如意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也能猜到這肯定不是什麼好事,於是趕緊把聽到聲音出來的大家夥趕回了屋子,甚至蠟燭都不許點,隻是希望不被外麵的人注意到。

還好,整個晚上如意等人還是安全的,沒有高句麗人破門而入。天亮之後大家小心翼翼的走出屋子,可是都看著大門口在害怕,沒人敢去開門看看外麵昨晚發生了什麼,最終還是如意定了定心神,自己作為這裡官職最高的人,這時候理當由自己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如意一步一步走向大門口,抓著大門的手有些陣陣發抖,可是還是一咬牙就拉開了大門,剛剛踏出一步迎接如意的是兩柄還帶著血漬的長刀,長刀劃來停在了如意的脖子上,院子裡看著的的人也被嚇得坐倒在地上,如意不敢動一下,隻是稍作鎮定得道:“各位大人,我是大唐的使臣,兩國交戰不殺來使。”

握刀的兩個人凶神惡煞,冷漠的道:“回去等候新王發落。”

如意趕緊點頭表示明白,下巴上沾染了血跡也沒有知覺,慢慢的退了回去,趁著這個功夫,如意看到了外麵的場景,地上有大片的血跡,不斷的有人把屍體往外抬,越是通向高句麗王宮的那裡人越多,活人和死人都很多,看到這裡如意差不多明白了,高句麗變天了!院子裡的所有人聽到這樣的消息也是愣住了,大家開始惴惴不安,自己是上一任高句麗王拉來的唐人,不知道新王上位自己又會被怎麼處理,現在就像是在等待牛頭馬麵收命,哭泣抽噎聲不斷絕。

看大家這樣,如意也沒有辦法安慰大家,因為這是生死存亡的事,可是如意也沒有辦法啊,隻能靜靜等待,生,或者,死,全由高句麗人決定。

此時如意也算是真正見識到了宮鬥的殘酷,就算是平時高高在上的王,在這樣的情況下也隻是一條普通的人命,這就是宮廷的可怕啊,如意這時對娘親楊氏說的話有了更深刻的感觸,在宮廷中,有些事情是聰明才智不能決定的,可笑自己之前不知深淺,自以為是,不聽娘的勸告,亂出風頭,還以為被“流放”到高句麗會是結局呢,原來自己一直是井底之蛙啊,以為自己經曆的宮廷是安全的就忘記了娘說過的話,現在高句麗的現實告訴如意,血淋淋的才是真的宮鬥,這可謂是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

在淵蓋蘇文殺掉高句麗王之後怎樣處理跟大唐的關係就是擺在眼前的重大難題,隻是淵蓋蘇文自己明白,刀兵奪權已經讓自己的統治根基開始動搖,這時候就更加不可能是大唐的對手了,恐怕再次求和是唯一的選擇,這也是他留著如意等人的原因,殺了這些人對淵蓋蘇文隻是抬抬手的事,但卻會駁了大唐的顏麵,給了大唐開戰的借口,現在穩定高句麗內部的局勢才是自己的重中之重,也就沒必要主動麻煩。

不但如此,淵蓋蘇文還不想大唐借著自己這一次殺王的事做借口來進攻自己,天時地利人和,現在自己失了人和,自己不找麻煩,也不想大唐來找他自己的麻煩,無奈之下隻能示之以弱求和稱臣了,隻是這還是淵蓋蘇文的緩兵之計。

這樣,高句麗新王求和稱臣的國書就擺在了大唐皇帝李世民朝儀大殿的桌案上,對於高句麗此次事變李世民特意安排了一次朝會,營州都督張儉在朝堂上詳細敘述了淵蓋蘇文殺高句麗王的經過,這時有人想要出兵討伐高句麗,趁他病要他命,皇帝詢問魏征的看法,魏征佝僂著身子還是堅定的反對了出兵這件事,因為大唐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

聽了魏征的話已經開始有人陰陽怪氣道:“今日不充分,明日不充分,到底何日才會充分,現在就是天賜良機,時不我與,一旦錯過了這樣的機會,想要擊敗高句麗又不知道等待到什麼時候了。”

另一邊有人反駁道:“我不認同這樣的說法,現在高句麗新王上任,雖然說是局勢不穩,但並不是元氣大傷,一旦大唐對高句麗開戰,相反有促進高句麗人萬眾一心的可能,到時候高句麗新舊勢力為了自己的生死反而有可能摒棄前嫌,重新聯合起來,這樣不是給了高句麗收複民心的機會嗎?還是不宜開戰,倒不如靜觀其變。”

接著就是吵來吵去無結果,最後皇帝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法子,既然高句麗來使求和稱臣,大唐一方麵遂了他的意:冊封高句麗王藏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

另外大唐皇帝看著高句麗因為這次事件對社會造成了創傷和影響,出於大唐皇帝的關心,所以決定派遣大唐有學之士、淵博之士到高句麗教授中原文化和禮儀,也算是對一年半前的那支隊伍的補充,畢竟上一次去的都隻是知曉宮廷禮儀的內侍女官,能力肯定比不過這一次的有學之士。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八學士”,其中就有房遺愛。

(故事來源:韓國南陽房氏大宗2008年到中國來祭祖尋蹤。房遺愛等人到達高句麗之後,高句麗人對他們很是優待,不但給與他們每人修建了府邸,還配備了美婦,這樣他們就在高句麗留下了後代,南陽房氏大宗就是房遺愛理論上的遺族)

李世民挑選幾位朝廷重臣的後代,組成的“八學士”使團出使高句麗,一方麵說是為了教授高句麗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禮儀,另一方麵還有探查高句麗實際情況的目的,現在大唐內部對高句麗是和是戰爭吵不休,倒不如先派遣一些人去實際查看情況,算是一種正大光明的間諜,到時候再決定是戰還是和,這就是皇帝折中的辦法:看情況再說,能打就打,不能打就繼續按計劃準備,第三方麵,就算現在不能開戰,難道“八學士”沒可能拉攏一些想要投靠大唐的高句麗人嗎?這不是也在分化高句麗嗎?這個計劃的確發揮了效果,最終在唐高宗滅唐的時候,這些被拉攏的人起到了重要作用。高句麗現在勢弱,所以大唐這樣的要求他們沒有拒絕的餘地。

這樣大唐對高句麗“八學士”使團成行,皇帝隻需靜待隱藏在八學士使團中的細作送回高句麗的情報,本來這一切都很正常,隻是沒想到晉王李治知道這件事之後,也想去體驗一番高句麗的民風民情,偷偷給皇帝留下了一封書信就追著“八學士”的隊伍而去,等晉王的侍女知道這件事再通報給皇帝的時候,李治早就跑的不知道多遠了,李世民又是一陣無奈,自己這是怎麼了?先是太子李承乾,後來又是公主高陽,現在又是晉王李治,每個孩子都給自己找麻煩,隻是李治這事兒隻能隨他去吧,他既然想跑,恐怕除了自己誰也叫不回來。

要說李世民這時候的想法還是太樂觀了,給他找麻煩哪能隻是這幾個孩子,能給他找更大麻煩的孩子還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