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公元647年,從這一時刻開始,李世民對於唐朝的統治進入了他上位以來最為混亂的階段,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李世民龍歸於天的649年,這一階段李世民的很多舉措現在來看是有損這位千古名君的美名的,但這樣的混亂也是每一位舊王落幕的必經之路。
在646年大唐解決掉薛延陀的後顧之憂後,647年從新把注意力轉移到了高句麗這一邊,繼續對高句麗保持了軍事上的高壓態勢,但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變。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結合前隋的三次遠征高句麗失敗的教訓和大唐第一次東征的經驗,認為舉國之力征討高句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前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生生拖垮的,並且大唐的第一次東征十萬人也並沒有取得預料中的戰果,這就證明此時的高句麗還是有很強的的實力的,與其硬碰硬不如做一些持續的消耗、削弱,然後尋機而動,這就成為了後麵大唐對高句麗的戰略思路。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命牛進達、李績、李海岸率軍分彆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李績率軍渡過遼水,途經南蘇等數座城,多次與高句麗人在城下拚戰,李績連戰連捷,但為了達到消耗的目的並不占領這些地方,焚燒其城後回師大唐。
牛進達、李海岸率軍跨海進入高句麗境內,經曆一百多次戰鬥,戰無不勝,又攻克石城,進軍到積利城下,高句麗一萬多人出城迎戰,李海岸將其擊敗,斬首兩千級,死傷無法計算。
這樣的兩路大軍的確取得了李世民想要的結果,給高句麗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當年十二月高句麗王派遣他的兒子入朝謝罪,但是卻不同意大唐要求高句麗退出入侵新羅和百濟的兵士,所以高句麗的求和以失敗告終。
隻是這樣的遠征雖然唐軍現在的規模沒有上一次皇帝親征的大,還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因為路途遙遠補給耗費巨大,不管是在百姓中還是在朝堂上迎來了一定的非議,為了應對這樣的非議,皇帝親自從自己做起,號召不管是皇家還是朝臣都要勤儉節約,為此李世民都特意削減了自己和太子每日的吃食,生活上更是不允許奢華浪費。
也是在這一年如意的舅舅,弘農楊氏的話事人楊師道病逝,楊師道死後被追贈禮部尚書、並州都督,諡號懿,陪葬在昭陵。
本來這件事也沒什麼,但是放在楊師道身上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有一個傻兒子,楊師道活著的時候作為弘農楊氏的話事人,也是朝堂上的高官,自然可以為自己的兒子遮風擋雨,隻是在他死後就無能為力了。
恰逢李世民號召大家緊衣縮食,勤儉節約,但楊豫之這個傻子哪裡懂得了這些,這樣一些心懷不滿的大臣就把楊豫之當做了軟柿子,一來現在楊氏沒有了楊師道,就要被欺負,二來楊豫之的舅舅就是當今皇上,皇上既然想號召大家緊衣縮食,那朝臣就像看看皇上怎麼對待自己外甥的問題,所以楊豫之這個傻子就成了朝臣向皇帝表達不滿的借口。
李世民知道這件事以後也很是惱火,他也知道自己的這個外甥是個傻子,可是朝臣拿他開刀皇帝也沒有辦法啊,這件事李世民必須處理,不然自己說的勤儉節約就是一個笑話,最終李世民不得已隻能在朝堂上說:“孩子有孝順和不孝順之分,臣子有忠誠和不忠誠的區彆,大家看到不孝順的人和不忠誠的臣子都會感到厭惡,有的不孝順的人在父母去世後,肆意作惡,目無法度,就比如朕的這個外甥,上不知道國家大義,下不知道仁孝之禮,還不被教導,縱然他有些愚鈍鄙陋,但也難以饒恕,所以眾愛卿家中也都有子侄,回家之後記得把這些話告訴他們,沒有德行的人不配得到撫恤。”
於是讓長孫無忌把楊師道留給楊豫之的家產和仆人全部分給了楊豫之的姐姐和同母異父的兄長趙斌(桂陽長公主前夫的孩子),這樣一看皇帝即懲罰了楊豫之,也沒有讓自己的妹妹桂陽長公主吃虧,順帶著皇帝還借著這件事把那些暗地裡搓弄此事的朝臣們敲打了一番:你們看著朕的外甥,你們家裡也是有子侄的,彆讓我抓住了,抓住了一起收拾,並且皇上剛正不阿、公正無私的懲罰自己外甥的事也在百姓中贏得了好名聲,楊豫之的名聲算是臭了,但作為一個傻子他並不在乎,隻是生活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不得已經常到自己唯二認識的人永嘉公主府上蹭吃蹭喝,永嘉公主知道皇帝做的事,她自然明白皇帝的心思,又是一陣冷笑,把楊豫之看作是跟自己一樣的可憐人。
順帶的說一句,公元647年大唐使者王玄策在吐蕃、泥婆羅借兵滅掉了中天竺,但是這樣的勝利對於大唐實在是沒有意義,李世民現在心思都在高句麗身上,都沒有多看王玄策一眼,隻是賞了個五品的官。
時間到了公元648年,大唐繼續對高句麗進行軍事行動,古神感率唐軍渡海攻打高句麗,遇到高句麗軍步騎5000人,唐軍在易山擊敗他們,當晚,一萬多高句麗軍襲擊古神感的船隊,再次被擊敗。
北邊的薛萬徹率軍渡過鴨綠江,到達泊汋城,高句麗人舍棄邑居望風而逃,大酋所夫孫抵抗,薛萬徹擊斬殺所夫孫,擊潰了高句麗的三萬援軍,基本上也算是達到了削弱高句麗的年度目標。
在所有人都以為削弱高句麗這件事還會繼續的延續的時候,李世民突然宣布了一件事:大唐皇帝將會在明年再一次的禦駕親征 並且整合唐軍三十萬,對高句麗進行最終決戰。
李世民在朝堂上宣布這件事的時候,引來了一陣議論紛紛,這是所有朝臣事先都不知道的消息,包括長孫無忌,可是這時候也沒人敢站出來反對,因為從645年開始,連續幾年間大唐對高句麗連戰連捷,這是自前隋三次遠征滅國以來不可想象的勝利,現在大唐皇帝正是民心所向、士氣旺盛的時候,如果誰敢站出來潑涼水隻怕皇上不會給什麼好果子吃,所以隻能蒙著頭不讚成也不反對。
下朝之後長孫無忌趕緊追著皇帝走到了紫宸殿,他實在是想不明白李世民怎麼會搞出這樣的突然襲擊,事先都沒有跟自己說過隻言片語,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皇帝這樣的突然襲擊也是在防著自己,害怕自己阻攔他,所以就直接在大朝會上宣布,這樣就沒有收回成命的餘地了。
這就是長孫無忌不懂的地方,他的忠心是不容懷疑的,李世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所以他跟著李世民來到了紫宸殿。
李世民知道長孫無忌來乾什麼,隻是他沒有回應長孫無忌的問題,隻是走近了長孫無忌握住了他的手,長孫無忌不明白皇帝的意思。
緊握片刻後李世民問道:“輔機,你感受到了嗎?”
長孫無忌先是疑惑,然後才明白,李世民的手掌握著自己的手,有些顫抖,很無力,長孫無忌震驚的看著李世民道:“皇上,你!”
李世民才慘笑道:“是啊,朕這曾經可以拉開弓弩的手,現在還不如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了。”
長孫無忌繼續道:“這是怎麼了?你生病了?為什麼不叫禦醫呢?”
李世民道:“這不是生病,朕是老了。”
皇上老了?長孫無忌不可置信的看著李世民,皇上才剛剛五十歲出頭啊,兩年前還在禦駕親征啊,現在怎麼就老了?長孫無忌從來不曾想過曾經跟自己並肩戰鬥的妹夫老的這麼快,不自覺間眼淚就抹上了眼眶,呢喃道:“所以你。”
李世民道:“是啊,所以我才會一意孤行明年對高句麗發動最終一戰,徹底擊敗高句麗,為稚奴掃清最後一個障礙,肅清四方之敵,留萬世之基業,朕這個做父親的必須要這麼做!”
這時候門口響起了茶杯落地的聲音,是李治和如意,他們兩個人在皇帝下朝後都會端著茶水過來侍奉皇帝,就正好聽到了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的談話,李治流著眼淚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父皇的身前,欲語淚先流,所有的話隻是卡在喉嚨裡的嗚咽聲,李治本就不善於言辭,這時候更是隻知道哭了,李治身後的如意這時候也是感覺到了皇帝的不易和父愛如山,曾經她也有這樣的慈父,傷懷之下如意也是淚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