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的後妃被按照慣例禮送出宮這件事對於李治和長孫無忌來說並不麻煩,一來人數不多,李世民在長孫皇後去世後雖然幾次按例采選良家進宮充實後宮,但是因為李世民本人把心思都放在了朝堂上,對於後宮並不上心;二來不管是由於李世民心理上的原因,還是身體上的原因,他在長孫皇後生下最後一個女兒新城公主後就再也沒有子女出生,這是從長孫皇後去世時的635年一直到李世民去世時的649年,十四年的時間裡李世民再也沒有一個孩子出生,即使是他後期最鐘愛的徐慧也沒有生出一男半女,所以是容易處理的。
但這其中有兩個意外,一個就是如意,如意曾經作為皇帝的侍書女官,從李治成為太子以後就一直和她侍奉在李世民的身邊,這是六年的時間,李治新皇上位多少都會有一些慌張,所以李治想讓她留下來,這是一種精神依賴,但是從如意自己來說,她認為現在是自己功成身退的時候了,所以選擇了離開,實際上李治還對自己的舅舅提出了這個請求,但被長孫無忌以沒有留下侍書女官的先例給否定了,所以在如意也拒絕之後,李治也就放棄了這樣的想法。
還有一個人就是如意的好夥伴,充容徐慧,徐慧先是陪著皇帝養病,後來在皇帝駕崩後徐慧也病倒在了翠微宮,這樣徐慧也不再離開皇宮之列,再加上徐慧的特殊性,不管是李治還是長孫無忌都忽略掉了她,不然就算徐慧是二品的充容,沒有子女也會被送到彆廟出家的,因為根據史料記載,李世民駕崩後他的某姓氏都沒有留下的昭儀也被送到彆廟出家,昭儀作為二品妃嬪之首都不會區彆對待,更何況是徐慧的充容呢,她隻是被負責此事的長孫無忌有意的無視掉了,這樣徐慧就被留在了翠微山彆宮。
李治在上位之後,先是詔令了自己的舅舅為中書令,執宰相之牛耳,然後又召回了被李世民外放到疊州做都督的李績,李績經過了李世民的考驗之後,就回到了李治輔國大臣的位列,所以馬上被召回長安任職開府儀同三司,這樣李世民為李治安排的三位輔國大臣中的兩位重新回到了朝堂上。
本來褚遂良也應該在被封賞之列,但是就在李世民下葬昭陵後不久,李治的龍椅還沒有坐熱乎,河東郡就發生地動之災(地震),並且波及到了臨近的河南郡和河內郡,更重要的是不管河東還是河南,亦或是河內郡,都關係重大,因為河就是黃河,這讓李治和長孫無忌不得不重視這次地震,且不說災民的事,這些地方尤其是河南郡,作為大唐的糧倉也讓李治不敢掉以輕心,再者抵禦黃河的堤壩如果因為地震的原因發生決堤的事,隻怕到時候就更加難以收拾,說是動搖國本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李治為了穩妥起見,於是下詔安排自己現在最信得過的褚遂良作為皇帝的使者前去慰問,三位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同為文臣,李績為武將,所以李治才會安排褚遂良前往地震的災區,留下長孫無忌輔助自己,然後急詔李績回到了長安,這其實也是長孫無忌的意思。
褚遂良到了當地之後把災情上報李治,地震的災情不容樂觀,房屋受損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傷者無人救治,衣食皆無著落,亡者無人安葬,廢墟之下多有屍骸,這就是災區的現狀,並且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現在的災情就怕隻是一個開始。
這對於剛剛上位的李治無疑是一個開門黑,天災最容易引發民心動蕩的發生,正如李世民648年的白日星現才會流言四起,如果因為災情的事再引發民變,那李治這個新皇的威嚴和民心必定受到衝擊,無奈之下李治隻能把褚遂良留在了河南郡,負責主持賑災治河的工作,順便勘驗河東河南郡內的所有河堤,檢查是否在地動之災後有隱患,為了方便褚遂良征調民夫還免除了幾個地方的賦稅三年,算是妥善的解決了這件事,隻是顧命大臣褚遂良暫時回不到朝堂了,畢竟治河修堤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這也是為了保證大唐糧倉的無奈之舉。
如果說地動之災是李治上位以後的第一次課的話,那肯定就會有第二課和第三課,果然在李治提起賑災之事後,馬上就有朝臣在朝會上諫言,去年太宗皇帝還活著的時候,曾經計劃興兵三十萬對高句麗最終一戰,李治是知道這件事的,也知道這是李世民想為自己解決高句麗的後顧之憂,可是李世民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溘然而逝,但三十萬的兵士和糧草已經在皇帝的詔令籌備中,現在皇帝駕崩,這件事也就停擺在了那裡。
李治不是李世民,所以在李治上位後對高句麗一戰的必要性又被諫官拿上了桌麵上,又是各種諫言不能打仗,李治作為太子的時候曾經親眼目睹過當時自己的父皇麵對這樣的諫言也是無能為力,最後不得不依靠“魏征的托夢”才強行對高句麗打了第一場,後麵因為戰打贏了才讓言官閉上了嘴,可是李治自己呢?
一來李治剛剛上位,言官正想給這位年輕的新皇一個下馬威呢,所以馬上就提出了對這件事的反對,二來李世民從來都是馬上皇帝,戰功赫赫,李治自己一場仗都沒打過,群臣也不會相信李治的軍事才能,三來李治並沒有李世民的民心所向,百姓會跟著李世民打仗,是因為李世民打敗了高句麗,解除了百姓對高句麗屢次戰敗的心病,這是民心所向。
但李治可沒有這樣的民心,所以對高句麗決戰這件事李治自己雖然很想完成,在自己父皇病重的時候李治是對著李世民承諾會解決高句麗之患的,這也算是先皇的執念和遺願,所以李治就想做好這件事,隻是現實就是不管是朝堂還是民心,李治都沒有這樣的號召力,在加上現在河東郡發生地動之災,這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李治皆無,所以李治隻能看著朝臣在下麵痛陳這件事的利弊,結論就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就是朝臣給新皇上的第一課,以朝臣完勝結束。
這也是長孫無忌有意給李治安排的一課,李治新皇上位,就算他以仁儒著稱,但男兒何不帶吳鉤,李治也是一個年輕人,年輕氣盛,不知深淺,自以為是,急功近利,也想要像自己的父皇一樣有一些文治武功,所以私下裡對自己的舅舅提起了這件事,說是父皇的遺願,作為兒子的想要替父皇完成,長孫無忌作為李治的舅舅不好直白的說些什麼傷害李治的話,所以就有了朝堂上的這一課。
並且在河東發生地動之災後,百姓不僅需要糧食賑災,更需要重建家園,這三十萬兵士中也有不少河東青壯,於是李治眼看此事不能成行,再加上李治本身的確沒有什麼軍事才能,更加不敢冒險行事,自己感覺出戰人數少了還不一定能打得多高句麗,索性就直接停罷了遼東之役,解散了這支東征高句麗的大軍,不過這第一課好在也算是順應了百官的意願,挽留了皇帝的威嚴。
朝臣給新皇的第二課可就讓李治沒有那麼高興了。
先皇的妃嬪按照慣例離開了皇宮之後,從現在開始後宮就是屬於李治的妃嬪的地方,隻是因為李治還沒有正式冊封自己的後妃,所以妃嬪還不能確定自己各自的館閣,比如皇後和四位大妃娘娘,都根據各自的品級有自己的處所,這是規製不可逾越。
現在是貞觀二十三年的年中,按照禮製安排李治會在貞觀年結束後宣布自己的年號,同時也會選定自己冊封的皇後和四妃、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來充實自己的後宮,新皇上位自然也就想住新房子,所以李治打算趁著這半年的時間對後宮重新修整和裝修,就這件事在朝堂上也是引起了一番爭論。
又是諸多言官開始諫言,說是先皇最近幾年三次征討高句麗,早就使的國庫虧空,哪裡還有閒餘資金來為皇帝修繕皇宮,並且大唐皇家克勤克儉是從長孫皇後娘娘開始就樹立的傳統,再說了先皇駕崩的國喪又是一筆大的開銷,並且現在外麵還有幾處先皇時期的彆宮還在修建,臣等以為值此天災之際這些彆宮的修建也要停了,也算是為百姓減輕負擔,畢竟這都是百姓的勞役。
大唐的言官是出了名的不怕死,這是李世民賜予他們的權力,李世民本人就是以容言納諫出名,其在位期間也從來沒有因為直言敢諫治罪任何人,所以言官都是屬於有話就說類型,廢太子李承乾那麼的叛逆也少不了言官的責任,說話一個比一個直接,李承乾難免感到厭煩,當時的老師杜正倫被貶也有這樣的原因,所以言官們認為就連老子李世民都不敢因此治罪任何人,更彆說作為兒子的李治了,所以一個賽一個的說話不客氣。
李治沒想到自己隻是想單純的翻修一下皇宮而已,畢竟因為李世民在長孫皇後去世後也就把重心放在了前朝,對後宮不怎麼上心,已經多年未加修繕,現在自己新皇上位,新皇新氣象,結果就是這一大波的反對之聲,李治坐在皇位上一臉呆滯,他稚嫩年輕的臉上居然不知道自己現在該有什麼樣的表情,按理說他是皇帝,不該是他說什麼是什麼嗎?朝臣附議即可,可是自己上位怎麼就是麵對這樣的待遇呢?
李治聽著朝臣你一句他一句的反對之聲,一陣氣急,臉色通紅,他當時就想揭竿而起怒斥站在下麵這些不識抬舉的朝臣,可是又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話語來反駁,李治求助一樣看向了自己的舅舅。
此時的長孫無忌看著被言官圍攻的李治,也看到了李治求助的眼神,但還是沒有什麼舉動,反而閉上了自己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