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不甘心的道:“就憑她懷了朕的皇子。”
長孫無忌看著動怒的李治,畢竟他是李治的舅舅,就算是監國也不應該約束他太多,所以還是委婉的勸解道:“皇上,就算不追究她作為先帝才人的往事,現在她懷孕也隻是懷了皇上的孩子,並不能確定是否是皇子,所以給出大妃娘娘的位置不合適。”
就這樣,李治為自己和如意孩子做“太子”鋪路的計劃直接流產,不能說李治不夠有遠見,隻是高估了自己這個皇帝的能力,想的再好也隻是紙上談兵,被自己的舅舅否了一個啞口無言。
不過這件事甚至都沒有掀起什麼波瀾就被私下解決,也就沒有被朝臣知道,也算是保留了一些皇帝的顏麵,這是李治繼上一次罷黜鄭珠賢事件之後第二次被否,這讓李治很挫敗。
王婠則是計謀得逞,算是第二次贏了李治,皇帝想要獨寵武如意可以,但想要給武如意名分那就不行,武如意休想擺脫自己的掌控。
最後采選的結果就是,以為出身長孫氏的女子成為了新晉的德妃娘娘,太子的生母宮人劉氏因為生子有功,被進封為四妃之一的賢妃娘娘,這時候劉氏才真的是夢想成真,從當初被王婠身邊的宮婢客氣的稱呼為娘娘,到現在成為了實至名歸的娘娘。
劉氏從一介白身的性啟蒙宮人一躍成為正一品的賢妃娘娘,可謂是命運的最大贏家,當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後給的,所以對王婠唯命是從,王婠在失去了幫手鄭珠賢之後有重新得到了一個幫手,也算是贏家之一。
反倒是蕭未央知道這件事之後感覺晦氣,現在就連一個小小的陪床宮人都能跟她平起平坐了?皇帝的四大妃什麼時候這麼不值錢了?特彆是劉氏對蕭未央展現小人嘴臉的時候。
二人之前在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認識,隻不過當時蕭未央是李治的良娣,劉氏就是陪床宮人,蕭未央得寵自然看不上陪床的劉氏,劉氏沒少陪著笑臉被蕭未央臉色,不隻是她,太子府時期的蕭未央就連王婠都白眼兒,她劉氏算什麼?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今時不同往日,士彆三日當刮目相待,她劉氏也成了現在的劉妃娘娘,論品級跟蕭未央還是平級,劉氏自然就想出這一口氣,並且劉氏作為入身太子府最早的人,她比王婠和蕭未央都要早,自然也清楚二人之間的矛盾,現在皇後讓她成了賢妃,劉氏還是懂得投桃報李的,所以蕭未央就是她對皇後的投名狀。
所以蕭未央的院門前又開始上演大家記憶裡的一幕,劉賢妃在得到冊封後經常會穿著盛服在蕭未央眼前走來走去,蕭未央上一次看見這樣的情況還是鄭珠賢小人得誌的時候,當時這件事在宮裡傳為“美談”,現在又輪到劉氏這個小人得誌的,並且劉氏還是有樣學樣,開始還在蕭未央的門前晃悠,後來蕭未央對她避之不及,劉氏守株待兔不到就開始到處找著蕭未央偶遇,這一切都是蕭未央噩夢重演,走了一個鄭珠賢,又來了一個劉氏,隻不過跟鄭珠賢相比,劉氏更像一個東施效顰的小醜,蕭未央的評價是沐猴而冠,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
這個評價被有意無意的傳到劉氏耳中的時候,可把劉氏氣得不輕,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這不就是說她不配賢妃的位置嗎?這可是她的軟肋,她還是太子的娘親!蕭未央憑什麼敢這麼說她?還以為自己是以前沒有身份的陪床宮人?隨便她欺負?欺人太甚!
王婠對這樣的情況倒是樂見其成,按理來說她作為皇後應該著力維持後宮的穩定,但生活就是這麼不講道理,在整個後宮,隻有一個道理,就是她這個皇後。
這時候王婠可謂是誌得意滿,最近她的一係列謀劃,先是力克勁敵蕭未央奪下東宮之位,然後又兩次借助長孫無忌婉拒了李治的安排,前一次是保住了鄭珠賢貴妃的位子,後一次是挫敗了如意上位的威脅,這都是實實在在的謀略,並且現在德妃和賢妃的人選都是自己推薦的,不但示好了長孫無忌,也有了死心塌地的劉氏聽命,這都是王婠足智多謀的好手段,在這上麵王婠這個皇後名副其實。
另外這一次采選良家進宮還有一個特彆的人選,就是先帝徐賢妃的妹妹,也在這一次被送進宮,成為了李治的妃嬪,因為其姐的名望被冊封為婕妤,也算是一種優待。
總體來說,李治登基之後的第一次妃嬪采選結果可謂是皆大歡喜。
唯一不開心的恐怕就是皇帝李治本人。
李治先前在如意麵前誇下海口,說是要給她一個正宮娘娘的位子,可是到頭來他這個皇帝君有戲言,說出口的事成了潑出去的水,這讓李治怎麼收場?所以不開心是真的。
好在如意本來對這件事也不太在意,在李治發泄心中不滿的時候還在安慰他,因為如意知道現在李治難處,甚至知道李治的膽怯。
李治從來都不是一個性格強勢的人,他性格儒弱,李治也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在崇文館時期,李治可以說是眾多皇子中最不起眼的那個,魏王李泰、吳王李恪、太子李承乾,齊王李佑,這些人都要顯得比晉王李治更加優秀,李治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太子,甚至成為皇帝,但最後偏偏就是李治繼位,卻也改變不了李治不自信的習慣。
還有一點就是大唐的風氣從一開始就有問題,除了唐高祖李淵,李氏兄弟們為了這個皇位可謂是極儘同室操戈,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兩個兄弟,李承乾兄弟們更是互相陷害、攻訐,李治自己都差點被殃及池魚,在高句麗成了被追殺的目標,後來李承乾更是有了謀逆之舉,然後就是幾個兄弟自相殘殺,白白便宜了置身事外的李治,所以哪怕李治繼位之後,李治知道自己能力有欠缺,這就有一種不安全感,李治心中能對自己的皇位造成最大威脅的依然是同一個姓氏的宗室,這才有了現在的李治親外戚而遠宗室。
並且當初李世民在駕崩之前對李治多有教導,說他能力不足自有朝臣輔助,所以給他留下了三個托付之臣,就是監國長孫無忌、吏部尚書褚遂良和兵部尚書李績,尤其是長孫無忌,作為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就是李治最大的依靠,所以李治大部分時間都會聽從舅舅的意見,但這並不代表李治沒有自己的想法,隻是現在這樣的想法他隻對如意講,他隻對如意敞開心扉,從很早開始就這樣。
所以不管是在罷黜鄭珠賢這件事上麵,還是在想讓如意上位這件事上麵,長孫無忌的想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王婠也是看明白了其中的關節所在,兩次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但相應的,畢竟皇帝是李治,不是長孫無忌,就算李治再儒懦,很多事情沒有自己的自由,心中也是有怨言的,王婠這樣做何嘗不是在給自己留下隱患?長孫無忌管的太多何嘗又不是呢?這時候就能看出三位輔政大臣其中一人的獨特態度了,那就是兵部尚書李績。
李世民臨終前明明安排了三位托付之人,但執掌兵權的李績反而最沒有存在感,少有介入到朝堂紛爭的時候,隻是在上一次的東宮之爭中不動聲色的支持了長孫無忌一次,在其他時間,這位兵部尚書都是靜悄悄的,極其低調,就算這一次為皇帝選妃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另一邊的高陽公主則是更加不喜,本來皇帝選妃跟宗室的關係不大,因為宗室不可能參與到這件事裡麵,可是李治選的德妃是長孫家的人這就讓高陽公主不滿意。
就在不久前高陽公主才在東宮之爭的明爭暗鬥中輸給了長孫無忌,這讓高陽公主代表的宗室勢力不但顏麵儘失,朝堂上的話語權丟失更是實實在在的,現在李治又選了一個長孫家的德妃,高陽公主真想問問李治到底是想乾什麼,就是想在長孫家這一棵樹上吊死嗎?宗室怎麼讓皇帝不喜歡了?
從李治上位開始,他這個李姓的皇帝反而成了李氏的掣肘,這讓高陽公主很不明白,這算不算隔壁肘往外拐?放在普通百姓家這算不算吃裡扒外?這也不怪她這個做姐姐的跟李治生氣,實在是有些恨鐵不成鋼,有時候高陽公主還在想,自己這個弟弟做皇帝跟自己的父皇差太遠了,自己父皇在位的時候什麼時候會讓臣子左右?現在呢?眾臣都在看長孫無忌的臉色行事,長孫無忌說不行,就連皇帝都要看著辦,這算是什麼皇帝?兒皇帝嗎?高陽公主霸道的性格讓她忍受不了這些事。
並且高陽公主和長孫無忌本來就有宿怨,當年吐蕃讚普鬆讚乾布去世,自己的摯友、和親吐蕃的文成公主明明就有回來的機會,就是長孫無忌否決了這件事,讓文成一人孤苦伶仃的留在吐蕃的苦寒之地受苦,當時李治也是不爭氣,長孫無忌說不行,李治這個皇帝居然也無話可說,這個仇怨讓高陽公主難以釋懷,所以從那時開始高陽公主代表的宗室就跟長孫無忌這個外戚不對付。
如果隻是這樣高陽公主也沒什麼說的,畢竟當年李治剛剛登上皇位,或許可以考慮到根基不穩,也就遷就了這件事,可是現在呢?李治這個皇帝已經上位三年,三年了,皇帝不但沒有掌握皇權,反而是長孫無忌權傾朝野有了愈演愈烈的態勢,宗室成了長孫無忌立威的靶子,高陽公主有時候都在想自己這個懦弱的弟弟配得上這個皇位嗎?或許父皇讓李治繼位就是一個錯誤?
當年李承乾兄弟自相殘殺的很多糾葛高陽公主並不十分清楚,她知道明麵上的太子謀反,也知道李治在高句麗被李佑安排的殺手追殺,因為當時高陽公主的駙馬房遺愛也在高句麗,可是魏王李泰被貶高陽公主是不明白內情的,高陽公主當年還以為李泰會是皇位的最終獲得者,李治能夠上位也是出乎她的意料的,如果是李泰上位的話,情況應該會比李治要好很多吧?
高陽公主一邊想一邊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