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公主執意孤行 濮王李泰飲鴆自薨^^……(1 / 2)

俗話說解鈴還須係鈴人,長孫無忌知道李泰的心結所在,雖然他不是當年事情的當事人,但當年事情的真相也許他是現在唯一的知情人,甚至其中許多內幕他知道的比李泰、李治還要多,這也是他說的話能讓李泰動情的原因。

李泰在經過長久的內心掙紮之後情緒慢慢穩定下來,沉靜的向長孫無忌問道:“所以監國大人此來何意?就是想告訴我當年的事情嗎?對於此,我謝謝監國大人。”

雖然李泰現在還是口口聲聲的叫著長孫無忌監國大人,但其中已經沒有了剛才的嘲諷之意。

長孫無忌道:“青雀,稚奴仁儒,這也是你父皇讓他承繼皇位的原因,隻有如此你父皇才能達到自己三子共存的目的,但凡事都有兩麵性,這樣的性格也讓稚奴的皇位始終不穩,這需要時間來曆練,但從你父皇國喪結束之後,朝堂一直在動蕩,我想其中緣由你也應該有耳聞,於心而論,這對稚奴不利,你以為呢?”

長孫無忌說的話李泰當然明白,其中緣由高陽公主早就告訴過他,現在由長孫無忌說出口,雖然立場不同,但李泰都能明白,於是接著問道:“所以監國大人的意思是什麼?”

長孫無忌歎氣道:“我知道青雀困鬱於均州是委屈與你,你父皇也明白,當年他也想把你接回長安城,隻可惜他駕崩的突然,這件事也就暫時停滯,我想就算是皇上也不會不念及兄弟之情,不想你回去,可是你不該讓這件事成為宗室諸王做黨爭的籌碼,陷皇上與兩難之地,現在高句麗和百濟侵襲新羅,新羅遣使求援,在內有高陽公主和荊王代表的宗室,這樣的內憂外患對於稚奴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這次過來就是想要勸說青雀你,暫時放下回去的心思,待局勢穩定,哪怕宗室不提,我這個做舅舅的也不會坐視不管的。”

李泰知道長孫無忌說的都是肺腑之言,高陽公主和荊王的心思他自然明白,不就是想要借著李治的仁儒和根基未穩爭權奪利嗎?甚至目的是對長孫無忌取而代之,這麼看來長孫無忌反而是站在李治的一方了?

李泰問道:“監國大人把內憂推脫於宗室,可是世人皆知監國大人權傾朝野,莫不是監國大人舍不得手中的權勢?所以才會導致這樣的紛爭?”

長孫無忌道:“青雀,我是你的舅舅,也是稚奴的舅舅,你父皇把稚奴托孤於我就是用人不疑,我也不可能讓他所托非人,這樣我不但愧對於你父皇,更愧對於你母後,這非我所願。”

長孫無忌所言就是要李泰做出取舍,是相信長孫無忌,還是相信高陽公主,一邊是外戚的舅舅,一邊是同為宗室的李氏宗親。

長孫無忌不等李泰做出結論,笑著道:“舅舅想說的話已經說完,也該走了,長安城還有太多瑣事需要我回去處理,不過,青雀可以把這幅畫送給我嗎?”

這幅畫指的的李泰剛剛畫的《千‘李’江山圖》。

李泰看著長孫無忌,這樣索要書畫的舉動在這舅舅和外甥之間十年前經常會發生,現在李泰又仿佛看見了多年前舅舅向自己要畫的場景,沉默一下道:“監國大人喜歡自取便是。”

場景雖然一樣,但還是有區彆的,多年前李泰說的是“舅舅喜歡自取便是。”

長孫無忌沒有再做言語,而是認真的把已經晾乾的畫卷起來拿走,如他所言,長安城還有很多事等著他這個監國,他過來對李泰所言就是儘人事聽天命,他心底還是記著自己這個外甥的。

在長孫無忌離開後,李泰依舊沉默良久,最後像是想清了什麼,開始坐在桌前寫信。

李泰的書信很快就傳到了高陽公主的手上,然後就是高陽公主和荊王李元景快馬加鞭直奔均州而來,因為李泰信中所言,他不想現在回到長安城了,所以高陽公主不用聯合宗室對皇上陳情此事了。

李泰打退堂鼓了!?

這個消息讓高陽公主和荊王不得不快馬加鞭而來,李泰對他們而言就是圖窮匕見,是應對長孫無忌最後的手段,如果李泰現在打退堂鼓那就是對他們釜底抽薪,功虧一簣,所以高陽公主怎麼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馬上就聯合荊王一起來“看望”李泰,他們現在已經知道李泰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在長孫無忌來過之後,所以長孫無忌到底和李泰到底說了什麼才會促使李泰改變之前的決定?

但不管其中有怎樣的內情他們必須挽回這樣的局麵,因為他們現在已經處於輸不起的局麵。

為了李泰能夠回到長安城,荊王和高陽公主可謂是鞠躬儘瘁,動用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不管是在他們遊說的宗室諸王當中,還是在支持他們的朝臣當中,二人已經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籌碼,如果這一次他們還敗於長孫無忌,那他們就是一敗塗地,不僅會損兵折將,更失信於人,沒人會再相信一個屢敗屢敗的帶頭人,往後沒人會在對抗長孫無忌這件事上麵想起他們,反而會在說起敗軍之將笑柄的時候想起他們,他們已經到了輸不起的地步。

這樣也就有了李泰和高陽公主以及荊王李元景的最大分歧,按照李泰的想法,不管他們跟長孫無忌怎麼爭,跟李治怎麼吵,都是自己家裡的事情,是關起門來的事情,現在高句麗和百濟狼子野心,挑釁國威,那自己就應該放下這些嫌隙,不應該反而拖李治的後腿,這於國無益。

李泰這樣的話讓高陽公主和荊王李元景恨鐵不成鋼,恨聲說他完全就是婦人之仁,沒有一點遠見,現在他們跟長孫無忌相爭本來就落入下風,也就是借著當前高句麗和百濟惹事才有這樣的機會,如果給長孫無忌騰出手來的時間,首先被對付的一定是他們,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時候絕對不能心慈手軟。

這讓李泰看到高陽公主和荊王不擇手段的地方,為了爭權奪利把國家利益於旁處,但大家現在還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李泰即使不同意他們的說法也不好撕破臉皮,隻是再三強調自己的立場,那就是自己回去這件事暫且擱置,不想現在火上澆油給朝廷添麻煩,並且也不會支持高陽公主和荊王繼續做這件事。

李泰這句話可是把高陽公主和荊王氣得夠嗆,大家鉚足了力氣做這件事,現在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關鍵時刻,結果你李泰打起了退堂鼓,這不是無視自己之前的付出嗎?難不成你李泰濃眉大眼的已經叛變革命了?還是長孫無忌私下給了你什麼樣的承諾,現在完全是置盟友於不顧。

眼看自己勸說無效,高陽公主和荊王隻能放下狠話,這件事不管李泰還做不做,主動權都不在李泰手中,從一開始的謀劃和遊說都是高陽公主和荊王再做,現在哪怕李泰不想繼續下去,李泰也沒有左右這件事的能力,就算李泰不做,高陽公主和荊王還是要做下去,因為即使李泰臨陣脫逃,但李泰回歸長安城的象征意義都要大過這件事失敗的意義,這是高陽公主和荊王最後的顏麵所在,所以哪怕李泰自己表示不想繼續做,高陽公主和荊王都沒有退縮的餘地,他們退無可退,隻要他們做成了這件事,迫使皇帝李治下了聖旨,就算李泰不想回去也不行!

李泰對高陽公主和荊王的不體諒讓這次拜訪不歡而散,雖然大家還是表麵上的盟友,其中也已經沒有之前絕對的信任,高陽公主和荊王想不明白好好的必勝的局麵,李泰怎麼就能臨陣脫逃?但長孫無忌不會束手就擒是明擺著的事,所以這件事不能停,不能讓長孫無忌得逞。

所以李泰回歸長安城這件事不但沒有隨著長孫無忌的勸說平靜下來,反而在高陽公主和荊王的癲狂下進到了更加激烈的對峙,不同之處在於現在這件事已經完全失去控製,這件事名義上的主角李泰不再是重點,隻是宗室和長孫無忌角力勝負的一個象征,隻要李泰回來,那就是高陽公主代表的宗室贏,不管李泰是不是情願,反之就是監國長孫無忌的又一次勝利,高陽公主將徹底喪失人心。

朝堂上激烈的爭鬥甚至影響到了地方的局勢動蕩,江浙等地有女子名為陳碩真,因為不滿官吏豪強逼迫,聯合自己的妹夫章叔胤在睦州清溪縣的覆船山組織農民起事,自稱“文佳皇帝”,(此女可謂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山寨女皇帝)並且率眾趁著夜色襲占桐廬,引兵兩千攻打睦州、於潛,攻歙州不克,攻婺州為官軍阻擋。

這件事引發的流言在大唐其他地方也造成了影響,一時間李治的江山貌似都有了不穩的跡象,畢竟農民起事可不是一件小事,隋煬帝的江山就是在數不儘的農民起義中轟然倒塌,所以李治不能不重視,可是李泰回歸這件事現在又卡在這裡讓李治左右為難,這時候就更能看出李治這個新皇帝麵對朝堂黨爭的無能為力,當然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黨爭雙方的實力比李治這個皇帝還要強大,一方是監國長孫無忌,一方是宗室諸王宗親。

江浙等地民變的消息以及各式各樣的流言傳到均州的時候,李泰才明白長孫無忌說的內憂外患不是托詞,他也才知道自己這個仁儒的弟弟麵對的是怎樣的困局,特彆是現在,高陽公主還在以自己的名義在朝堂上爭權奪勢,隻怕李治更加難做,可是李泰也對這件事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