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言落萬言生 監國彼之道還彼身^^……(2 / 2)

而身在深宮中不問世事的如意並不知道宮外對於自己身份的議論,直到流言傳到身為皇帝的李治耳中如意才知曉這件事,所以這算是高陽公主當初對如意的威脅成真了?自己曾經的身份還是被暴露的太陽底下了?雖然如意知道紙終究會包不住火,自己的身份終究會被人知道,但這件事不管真相如何都是她名義上的汙點,所以如意會有僥幸心理,所以她會把自己鎖在深宮中儘量減少露麵的次數,但這麼做到底還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這算不算自己隨意介入到後宮紛爭的後果?如意有一些失魂落魄的想,這時候她有一些後悔了。

且不說這些流言對如意造成的影響,就算是李治也有一些難堪,畢竟他可以繼承先帝的皇位,但繼承先帝的女人這種事多少還是有一些不雅,畢竟都是皇帝的顏麵,不管是死了的皇帝還是活著的皇帝,這種事李治又該如何解釋?隻怕會越描越黑。

果然在流言散步後不久就有大臣在朝堂提出了對這件事的疑義,希望李治對這件事給出解釋,如果流言屬實,希望皇上把武昭儀重新送回感業寺,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也算是成全了先帝的體麵,保住了皇帝的顏麵,退一萬步不客氣的講,隻是一個區區的妃嬪罷了,為了皇上的顏麵就算讓她去死她也要心甘情願,甘之如飴。

麵對這樣的詰難李治習慣性的看向了站在百官之首的長孫無忌,這樣的爛攤子李治希望自己的舅舅為自己解決,他這個當事人,他這個皇帝不適合親自下場,可是李治看了很久長孫無忌都沒有反應,還是一如既往的閉眼合目,穩如泰山,隻不過這一次不是在為李治站台,李治一瞬間恍然大悟,隻怕這一次的流言是舅舅對於自己的一個小小的“教訓”,是對自己之前所作所為的回擊,所以如意就成了他的突破口,倒也是,自己的舅舅不該對自己的後宮不了解,他早就知道武昭儀的身份,以往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隻是把這件事公之於眾,李治懂了。

但李治也怒了,他身為皇帝收攬皇權是天經地義,他也給自己的舅舅留足了顏麵,所以才會拐彎抹角的采取曲線救國的辦法,他一直以為自己的舅舅應該明白自己的苦心,這才是長孫無忌這個監國的責任,但現在的結果是自己被“教訓”了,舅舅不但不理解,不支持自己的作為,反而還回擊自己?所以舅舅這是不願意自己收攬皇權了?是想做“權臣”了嗎?這樣的猜想讓李治憤怒,無奈之下李治以身體不適草草結束了這一次的朝議。

可是這件事李治躲得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眼看著質疑的朝臣不死心,滿堂文武也沒有誰願意站出來替自己扛這件事,李治隻能跟如意商量,最終李治對朝臣給出了自己的說辭: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恒自飭(chi)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武氏賜朕。(節選自《立武昭儀為皇後詔》)

這是說李治自己做太子的時候,武昭儀就因為在後宮女官中表現卓著,優異,而自己作為儲君,先帝就把當時的武昭儀賞賜給了自己,這個想法的來源還是當年太子李承乾向先帝索要如意的事,當時李治和長孫無忌都在場,現在這就成了李治的說辭,先帝是把如意賞賜給了他。

怎麼說倒也合情合理,畢竟先帝賞賜給太子一個後宮的女官也沒必要告知朝臣不是,還有就是先帝已經駕崩,可謂是死無對證,誰又可以求證這件事呢?這件事情算是得以稍稍平息。

實際上李治的這個說辭是說給朝臣聽,也是在說給長孫無忌聽,李治算是在息事寧人,用這個看似合理的理由說服自己的舅舅。

隻是這樣的說法能夠說服朝臣,又如何能夠說服長孫無忌?先帝既然把武如意賞賜給了你李治,那她還去感業寺做什麼?閒的沒事去感業寺體驗生活?就是為了留下破綻惹出今天的非議?

李治不知道他這樣做反而也激怒了長孫無忌。

按照長孫無忌的想法,不管這個武昭儀在上一次的“皇後棄養”的事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她都切實的影響到了李治這個皇帝,說是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的蘇妲己都不為過,長孫無忌不想李治這個皇帝被美色所迷惑,長孫無忌要把李治引到正途上來,所以他才想用這樣的流言倒閉李治把如意送到她該去的地方:感業寺,如果李治這麼做的話,長孫無忌也能既往不咎,這件事就算過去了,長孫無忌認為犧牲一個武如意換李治回心轉意,值得,但長孫無忌卻沒想到李治這麼“執迷不悟、死性不改”,所以長孫無忌這個監國也怒了。

結果就是李治的解釋不但沒有息事寧人,反而引發了衝突的升級,看到這個結果最開心的就是皇後王婠,這就是她想要看到的結果,李治和長孫無忌的自相殘殺!還有就是武如意,也彆想好活!王婠要讓這些傷害過自己的人付出代價!

新的流言又開始被傳播,武如意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女人,當年在做先帝才人的時候就跟廢太子李承乾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廢太子也曾經向先帝索要過武才人,先帝鑒於此就把武才人發配到了千裡之外的高句麗做宮廷使者,沒想到武才人居心叵測,後來又蠱惑了當時還是晉王的李治,得以重新回到了大唐,所以這個武才人從來都是一個心思深沉的女人,一直以來的目的都是為了攀附太子。

還有就是武如意當年和前魏王,後來被貶的濮王李泰之間也有不清白的聯係,在當年的高陽公主和荊王等人意圖迎回濮王的事件中曾經使用美人計蠱惑皇上,雖然高陽公主等人的這個計劃最終破產,但對朝廷造成的不利影響是到現在還存在的,甚至在後高陽公主等人謀逆事發後,武如意還意圖陪同高陽公主逃出長安城,最終在城門口被禁衛軍截回,這樣的流言讓大家了解當初的事情是這樣的?但誰又能知道其中的內情,這就是你看的是事情的實情,卻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眼見不一定為實。

接著還有流言,其實最近發生的一係列事情,也與這個武如意脫不開乾係:武如意的為皇上生出皇子之後就想要沾染太子的位子,所以她蒙蔽了皇後娘娘,有意散步對太子李忠不利的言論,意圖用陰謀詭計來離間皇後娘娘和自己養子之間的關係,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上位,所以之前的所有流言的始作俑者就是這個居心叵測的武如意,現在皇上的武昭儀,先帝的武才人。

這些內幕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感情大唐這麼多年的是是非非,從廢太子李承乾到被貶的濮王李泰,再到成功上位的皇帝李治,這個武昭儀都有參與其中,這麼說來還果真是禍國殃民啊,現在又想要再廢一個太子,這樣的女人讓大唐國無寧日,其危害對比當年的蘇妲己和烽火戲諸侯的褒姒隻怕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名不正言不順的女人又怎麼可以繼續留在宮中!不但不能留在宮中,還要對她曾經做出的事予以懲戒!

這就是長孫無忌對李治不接受教訓的回饋,他給過李治機會,那就是李治把如意送回感業寺,算是長孫無忌對自己外甥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既然李治不願意,那長孫無忌也就不再客氣,他想要讓如意死!

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但又有多少智者?還有一句話:流言猛於虎,殺人於無形,長孫無忌就是要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李治既然想用流言達到目的,那長孫無忌就不介意給自己的外甥上一節生動的課,謠言也會起於智者,三人成虎,人言可畏。

伴隨著針對如意的流言是朝野對於她這個得路不正的昭儀討伐聲,眾人現在已經不隻是對她的存在提出疑義,也不再是對李治這個皇帝提出異議,而是不約而同的提出要嚴懲這個禍國殃民的女人,不但要廢黜她的昭儀之位,還要數罪並罰對她除名,不但要除了她現在昭儀的名分,還要除了她在先帝時才人的身份,畢竟這些名分都是要登記在《起居注》的,現在就是要除籍,讓這個女人徹底消失在人們的意識裡,並且還要除掉這個女人的性命!

一時間殺了武昭儀的說法甚囂塵上,雖然大家不是在針對李治這個皇帝,但李治看著義憤填膺的滿朝文武,終究有了一絲孤家寡人的感覺。

所以,他要“順應民義”,殺了武昭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