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從1992年開始,我們一直在籌備它,尋找合適的導演,改編劇本,籌措資金,尋找最適配的演員和攝影地點,等等等等,這是個漫長又美妙的過程。幸運的是,我們有幸在今天為所有人呈現這部了不起的電影。我們的導演和所有成員的工作都極為出色!”
“喬琳,你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你演的這個角色嗎?”
“當然,她是一個護士,在電影開始之初她失去了很多,她遇到了標題裡的英國病人,決心留下來照顧他。她對他有種特彆的感受,他非常需要她,同樣地,她也依賴他的需要,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愛意。這期間發生了很多事,她也在不斷地重新療愈自己。這是個非常美麗的故事,她是個富有同情心和治愈能量的角色,我幾乎在一讀到這本書時就愛上了她。”
“在你看來,這部電影是有關愛的嗎?”
“是的,這部電影本身談論了很多內容。它當然談論了愛,男女之愛,友誼之愛,人性之愛。它也談論了界限,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國籍,性彆,族裔,道德……它真的包括了非常多內容……”
在回答完一圈問題後,喬琳走到了其他劇組主創身邊,跟他們一起站在電影海報旁拍照。
拍完照後幾個人才一起走進劇院內部,開始今晚的放映流程。喬琳走進劇院後沒有立刻走下,反而走到負責管理公關事宜的營銷主管身邊確認所有細節是否到位了。等她忙完後,她才放鬆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今晚的重頭戲開演。
隨著所有嘉賓都抵達,主持人正式宣布今晚的放映開始。在介紹完所有主創後,影廳的燈光關閉,大銀幕上開始依次出現片頭字幕的光影:
【斯芬克斯影業敬獻】
【索爾·紮恩茨、喬琳·阿普爾比製作】
【安東尼·明格拉導演】
【拉爾夫·費因斯】
【喬琳·阿普爾比】
【威廉·達福】
【克裡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英國病人】
隨著作曲家蓋布瑞·雅德撰寫的神秘又悠揚的配樂響起,喬琳微不可察地鬆了口氣,放鬆地靠向了椅背,開始欣賞起這部她已經看過好幾遍的電影。
放映結束後又是一輪主創采訪和新聞發布會。等這些新聞上的事情忙完後,喬琳和其他嘉賓一起上車,前往了今晚他們預定的映後派對。專業的好萊塢派對承辦人已經將好萊塢精英俱樂部變成了一處媲美電影主題的風趣場所,足以讓今晚所有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喬琳恰到好處地招待著每一位她精挑細選來的客人,從電影屆有話語權的評論家和大人物,到有時尚吸引力的搖滾明星和超模。今晚所有重要的賓客都記得派對的主人喬琳是如何把今年最受歡迎的導演介紹給他們的,這個今年23歲的搖滾明星在那一刻看起來像是社交領域久負盛名的沙龍女主人,足以讓人更進一步理解她是如何在這麼年輕的年紀就能把名字同索爾·紮恩茨在電影開頭並列的。畢竟,人人都知道,一個好的製片人就是一個好的中間人。
映後派對帶來的宿醉還沒完全褪去,喬琳和電影的其他主創就又重新回到了各路采訪宣傳中去。
四天後的11月10日,《英國病人》劇組在紐約市舉辦了又一次首映儀式。這次到來的嘉賓則多是東海岸的重要人物,原先在西海岸的流程在這裡又走了一遍。
與此同時,各大媒體和影評人的評論也已經逐漸出爐了。不同的媒體給出了不同層次的評價。
《華盛頓郵報》周末專欄毫無保留地表達了特約撰稿人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她直接在標題裡把《英國病人》總結為“一種狂熱”,稱其為“完全令人陶醉”,是“史詩般的浪漫故事,深入探討了生活中可怕的不協調以及美德與激情之間不可避免的選擇”,更是“編劇兼導演安東尼·明格拉的藝術奇跡”。
她在評論文章的最後總結道:“這是一部如此難以令人忘懷的傑作,其光芒四射的演員陣容、精湛的製作工藝以及對隱喻的複雜描繪,都使其他電影難以匹敵。先生們,女士們,這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
《洛杉磯時報》的評價同樣熱情洋溢,將《英國病人》總結為“小說和劇本寫作以及演員陣容的完美搭配,將故事中的情感高潮帶到了男高音與女高音才能達到的高度”。
《紐約時報》也給出了滿分般積極的評論,將《英國病人》稱讚為“文學改編的驚人壯舉,純粹的電影勝利”。
《時代》雜誌則把《英國病人》比作《卡薩布蘭卡》和《阿拉伯勞倫斯》,稱讚它既有前者充滿複雜性的浪漫力量,又借用了後者的史詩智慧,是一部“嚴肅且性感的大電影”。評論家還特彆讚美了演員陣容的華麗組合,“有著天使般微笑的阿普爾比,施展了魅力的斯科特·托馬斯,神秘、傲慢且充滿威脅感的費因斯,很少有電影能具備如此莊嚴的星光。”
在所有評價裡,喬琳尤為喜歡《時代》雜誌評論家在文章末尾的振臂高呼——“這一整年我們都在觀看好電影的幻覺,現在我們終於看到了一件真實的事情。它將觀影者帶到了獨特的地方,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事。”
比起這些全情投入的積極評價,《綜藝》和《娛樂周刊》則給出了相對保守的好評。
前者評價《英國病人》“內容豐富,是一部令人尊敬的、聰明的,但不那麼激動人心的改編作品,對高端觀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在吸引主流觀眾方麵仍然需要更多推廣努力”。
後者則認為《英國病人》儘管確實是“愛情與戰爭的史詩”,但是結構過於宏大,多個角色間的故事拚貼得過於複雜,以至於整部電影給觀眾帶去了一種“遙遠甚至隱約有些壓抑的體驗”。因此,《娛樂周刊》最終隻給出了第二檔的B級評分。
總的來說,《英國病人》的評價並非沒有消極麵,但如同喬琳最初的預測一樣,這些負麵看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一是電影實在太長,2小時49分鐘的時長很容易讓觀眾感到痛苦。
二是小說本身的內容更為宏大,但電影仍然把主線放在了越軌的浪漫故事上,使其落入俗套。
三是電影把四個角色作為重點,就很難同時將所有人的故事都講好。評論家們嫌棄導演處理兩個配角時將他們平麵化了,電影的複雜結構導致故事情節的節奏出現了鬆弛,角色之間的關係銜接得並不緊密。
喬琳自己的角色漢娜就是最常被點名批評的,她的電影形象比起小說中更為複雜的人物形象削弱了不少,無疑平麵化了不少。但評論家們在提起這一點時往往都會提及喬琳的表演對這個角色的幫助,她表演中那種“溫暖且誘人”的特質和“天真的少女感”將整個人物的可信度提升了許多,瞬間讓這個仿若“戰爭中的天使”的形象變得可以被觀眾理解了。
相比之下,形象更豐滿的凱瑟琳的認可度就更高,這也符合整個公關團隊的預測。凱瑟琳的故事是第一主線,她與英國病人的愛情故事是整部電影最主要的賣點。因此,雖然喬琳出現在電影中的屏幕時間實際上多過凱瑟琳的扮演者克裡斯汀·斯科特·托馬斯,但是他們仍然把凱瑟琳以女主角的身份報送給了奧斯卡和金球獎,而喬琳自己報送的項目是女配角。
這或許會被人們抨擊為“主角報送配角”的爭獎手段,可喬琳不覺得這是這麼一回事,她自己清楚她的角色定位並不是故事的中心賣點。即便是真的“主報配”了,她也不太在乎,她拿過一次表演類的奧斯卡提名了,現在她想再拿一次。但坦白講,她更關心《英國病人》能否拿到最佳影片提名,這可直接關係到她能否收回成本。
電影首映結束後,發行團隊開始著手安排電影的正式發行。院線方麵對電影的時長不太滿意,為了避免增加發行成本,《英國病人》隻能先以限定上映的方式在10家影院上映,之後再看情況擴大上映規模。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主創團隊都得繼續不斷接受各種采訪宣傳,以此推廣整部電影。喬琳自己在做完《名利場》的采訪後又被送去了《Vogue》拍照,然後又是《好萊塢報道》和《娛樂周刊》,整個人都在被宣傳團隊指揮得團團轉。
而在這期間,喬琳的身份發生了重大升級。
她還記得她在11月13日淩晨兩點突然收到了羅德的電話,這家夥在電話的另一頭激動到語無倫次。
“是個女孩!是個女孩!我們給她起名叫珀爾!”
喬琳迷迷糊糊地揉了揉眼睛,“什麼?”
“是個女孩!喬,現在你是教母了!”
喬琳突然反應過來,忍不住大叫起來,“天呐!天呐!恭喜!羅姍娜還好嗎?”
“她很累,但她很好。喬,我不知道該再說什麼了……”
“彆說了,我現在就去看你們!天呐,羅德!我有教女了!你是個父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