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 1)

不知為什麼,讀這篇小說時,腦子裡總是出現賣火柴的小女孩兒的形象。明知道奇奇的處境遠要比賣火柴的小女孩兒要幸福優越多了,奇奇雖然成長在單親家庭,但畢竟有媽媽,有家,還有非常關心她的小姨,更有杏花春雨那樣的老師為她懵懂的青春指點迷津。和賣火柴的小女孩兒比起來,奇奇也許已經是生活在天堂裡的小姑娘了,但是為什麼我在讀奇奇時總會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那個衣不遮體的賣火柴的小姑娘,曾經在哪條小胡同裡叫賣?我十二歲的時候就開始念她了,她是在離暖和的火爐、離聖誕樹、離烤鴨隻有幾步遠的地方死去的。在劃亮最後一根火柴的時候,她彷佛覺得,死去的祖母把她帶到天國裡去了,可是,這隻是幻相。

《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我是個笨女生》這兩個故事本來很不同,它們一個是非常令人哀傷心痛的悲劇,另一個卻是充滿著快樂集結著幽默的輕喜劇,這兩個故事本應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是我不明白,當我在讀《我是笨女生時》為什麼會聯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而呢?人的聯想雖然一貫很散漫,但是人在從一樣事物聯想到另一樣事物時總得通過一點線索吧,那點線索可以很細微很模糊,但是不可以沒有,因為沒有聯係就不會發生。

我不禁想,《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我是個笨女生》這兩個故事一定在什麼地方產生了交織,從而使作品承載的情感產生了流動,這流動傳達到閱者的心理,使閱者不自覺地從這個故事跨越到那個故事裡去。可是這兩個故事究竟是在什麼地方產生交織了呢?我很好奇,於是從頭一讀再讀,讀到第三遍的時候我突然懂了,我發現這兩個故事的確在某個地方產生了交織。

這兩個故事交織點是主人公對光明對溫暖對快樂對幸福的不懈向往。當最後一根火柴在賣火柴的小女孩兒手中熄滅的時候,她卻看到了溫暖和光明,她見到了祖母,她到了天堂。僅僅是可憐的幻象嗎?我寧願說那是小女孩兒麵對死亡時也沒有放棄的向往。我很感謝偉大的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姑娘是他給我孩提時代的饋贈,因為有這個小姑娘在心裡,我就知道暖和的火爐、烤鴨、聖誕樹離窮孩子那麼近,但不屬於她。那麼近,又那麼遠,相隔幾步路,卻相隔幾重山海。他讓我看到這個距離,讓我知道怎麼為消除這個距離而生活。

同時我也感謝《我是個笨女生》的作者平陽,謝謝他讓我結識了奇奇。奇奇在麵對種種不如意的時候所表現出的豁達,包容,忍耐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這個小小的孩子身處逆境時所選擇的麵對逆境的態度是那樣的從容,坦然,那樣的無所謂,她讓看到了她尋找快樂,製造快樂,和保持快樂的不同尋常的本領。她使我意識到我沒有理由不努力像她一樣尋找快樂,製造快樂,保持快樂。

無論是賣火柴的小女孩,還是笨女生奇奇,她們都沒有停止向往光明、溫暖、快樂、幸福。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兒沒有這樣的向往,那她在死去時連那樣的幻想也不會有。如果奇奇沒有這樣的向往,她一定會是個很憂鬱的女生。她們都沒停止過這樣的向往,我們就更不該停止。所以,從今以後絕對不會再說:“還有什麼希望呢?”“現實就是黑暗的!”“一切都改變不了了,社會就是這麼肮臟!”之類的話了,因為說這些話就是停止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