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北望》的作者heron_flight是個顯然的民國控。她的文章多以民國為背景,以中立立場敘述我們中大部分人沒有注意過的民國故事。《江山北望》便是這樣一個故事:它通過三個國軍基層軍官戴興樺、鐘銘夏和任應建的視角敘述了一支為了信仰為了大義也為了生存的部隊,在一路艱難的撤退中拒不投降,被迫離家,逃出國門,成為境外孤軍。最後戴興樺和鐘銘夏的死讓彌漫了全篇的沉重感瞬間凝聚,透露出一種深深的絕望,但是最後番外中任應建夫婦的兒孫滿堂卻像是絕望中長出的細小綠芽,破開一絲希望的光來。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起卷,馬長嘶,劍氣如霜……本文正像這歌聲一樣,通篇行文大氣,耳邊仿佛能聽到金戈鐵馬,眼前仿佛能看到狼煙四起。作者對氛圍的把握很好,推動劇情的手法往往是一段史實加一段人物活動。這種方式對於推動時間軸是個常見的用法,但是作者通篇推動時間的手段都是一段段史實,這種感覺就好像新版紅樓裡那個隔幾分鐘就要出現一次的旁白一樣,並不能說明尊重曆史(尊重原著),隻能說明表達能力(鏡頭表現力)匱乏。
從主題思想來講,作者的主旨很好地表達了出來。“亞細亞的孤兒,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儘管他們曾經不為人所知,卻不該被這個世界遺忘。”被祖國母親拋棄了的孤兒,那種孤立無援,拚命掙紮還是被時代的浪潮淹沒的感覺貫穿全文,讓人看了有一種窒息的心痛。
本文劇情和人物塑造還算可以。劇情方麵能前後連貫呼應,為主旨服務。包袱懸念稍顯稚嫩,晉江年紀小的孩子多還感覺不出什麼,放在這類曆史軍文的主要受眾來看,劇情衝突少,起伏不大,主線從頭通到尾,大部分人物出場第一眼就能料到TA起什麼作用,甚至有什麼結局,過於直白難以引起人的好奇心。另一方麵是劇情拖拉,往往是大段大段的背景和大段大段的對話。主要男性人物塑造良好,鐘銘夏性格突出,但是大約中前期時,戴興樺和任應建性格顯得交叉模糊。女性人物塑造一般,後麵出現的還算好,龔芯蘭塑造失敗,典型的一出場什麼都看出來了的。總體人物塑造有種老電影的感覺:好人好得連個缺陷都找不出來。這不是缺點,是風格,笑。
另外提出三點。一是作者文中的感情描寫、細節描寫。事實上作者這篇文如果有人說是好文的話,完全是靠行文氛圍和立意主旨撐著,正因為是大多數網絡寫手不注意達不到的地方,所以會覺得眼前一亮,但真正說到講故事的手段還差了很大一截。作者文中的幾段感情難得有為之服務的劇情,一兩個劇情就能完成認識到愛戀的轉變。細節上開始還沒注意,讀多了發現,大部分對話感覺天地間隻有這兩人,筆直地站著麵對麵講話,發生任何事情都是話講完了才發生,完全忽略細節。當然大氣的文忽略細節是正常而且是應該的,但是這種表述方式的缺點就是容易讓讀者渙散注意力。二是作者的主角定位,除了靠近中間靠後的幾段,包括開頭包括結尾,本文大部分時候能讓人堅定地感到鐘銘夏才是主角。雖然他感情戲最少,但以本文的類型來說影響不大。三是那幾處不知名力量,不是說在嚴肅的史實中不能冒出一些冥冥之中的力量來,但那需要的文藝風格和作者的文風明顯不同。
因為看的時候沒做筆記,是看完了憑映像寫的,可能有遺漏一些閱讀過程中的發現。作者想更進一步的話,不要邊查曆史邊寫,不要被正史野史左右,因為你的寫作體裁是小說,最好是吃透了一段曆史再推開這些曆史寫文,不至於出現新紅樓解說那種惹人厭的感覺。總體來講,這是一篇特點明顯,能讓人感覺不錯卻難以吸引讀者閱讀下去的文章,不真正咀嚼它的讀者隻會疑惑地以為:“明明是好文為什麼看不下去?我大概不喜歡這個類型吧。”